在秀山乡秀北村,有这么一位村民。她二十年如一日,坚强乐观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任劳任怨,不离不弃,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她就是顾素雅。今年,她因孝老爱亲被评为“舟山好人”。
顾素雅的家在秀山小学附近,是一栋两层楼的自建房。大大的院落里,种满了各色的花草。“早些年,阿拉那位是船老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今年76岁的她,面对记者的镜头,缓缓讲述。
顾素雅和丈夫高誉伦是由媒人牵线而识。那年,她年仅19岁,高誉伦21岁。“他蛮勤恳的,无论到哪里做活,人家都会翘起大拇指。”顾素雅回忆,2000年时,高誉伦开始跑运输船,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家中的两个儿子也长大成人,相继成家。
然而,天不遂人愿。2002年的一天中午,高誉伦在船上劳作时突然倒地。当时,船只正好靠泊在沈家门码头。工友们第一时间喊了救护车,将其送至医院。“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没有现在好,因为没有立即动手术,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看到躺在病床上,口不能言的丈夫,顾素雅并未放弃。
听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拥有高压氧舱,顾素雅就买了个轮椅,拉着术后情况有所好转的丈夫从舟山医院徒步过去。“他人个头大,又不怎么会动,就算有医护人员帮忙,要送到高压氧舱内还是很困难。”顾素雅说,当时的自己只能跪着,一点一点将丈夫挪到设备上,两腿的膝盖都是淤青,人也瘦了不少。
然而,种种困难不曾打倒这个瘦弱的女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誉伦的病情越来越重。为防止瘫痪的丈夫肌肉萎缩,她每天坚持为他按摩2个多小时,为了让丈夫不得褥疮,顾素雅常常为他擦洗身体,每3天为他洗一次澡,每天定时为其翻身,变换卧床的姿态和方位。
多年来的相伴,让夫妻两人养成了独有的默契。只要高誉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顾素雅就能明白他的需求。“难而不怨,苦而不说。”秀山乡秀北村村委委员崔宇飞告诉记者,每次走访慰问时,素雅阿姨总是十分乐观的模样,看着令人心疼。“虽然老头瘫痪不能动、不会说,但我们还有几块退休金可以领,生活还算过得去。”顾素雅指着隔壁的几间房屋介绍,随着乡里经济的发展,家里的房子租给了几个外来务工人员,又多了一笔收入。
在家门口的地里择一些新鲜的菜叶,舀几瓢井水快速清洗后,这位老人转身进了厨房,为老伴准备今天的午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能过得舒心些。”顾素雅笃定地说。近20年来,这位普通的村妇就这样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