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基本不通电,夜里点一盏煤油灯,也没有娱乐,一般吃过晚饭就早早上床睡觉了,但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却是例外。一轮皎洁的明月从山梁上升起,银白色的月光如水一般洒在大地上,小孩聚集在一起玩耍,大家望着天上的月亮兴高采烈地唱道:“月光光,照厅堂;照阿姆,进厨房;照姑娘,入绣房;照小孩,四处忙。”先生的故乡在北方,他同我说起他小时候中秋节的光景,让我体会到北方节日的另一番滋味。
有月光的晚上,大伙儿喜欢到开阔的晒谷场玩。那时最喜欢玩撒网捕鱼的游戏,两人手拉手搭起“拱门”当作渔网,其他伙伴手拉手围着两人转圈。大家按逆时针方向一边转圈走,一边唱儿歌:“小鲫鱼、大草鱼;细昌条,胖甲鱼;解将军,虾小兵……”大家边走边唱,还不时警惕头顶上随时落下的“渔网”,要是被“渔网”捕获,就要表演节目,一般唱一首歌或讲一些吉利的话,有的羞于表演,就学猫叫、狗叫、小鸡叫,只要两个拉网的人认可,就抬起手予以放行。
提到月光,不能不提中秋节的月光。一年当中,数中秋节的月光最亮,月亮也比往常更加亮洁清朗,轻柔透亮的月光丝绸一般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销在地面上整个院子顿时光亮起来。那时农村的人也多,家家户户张罗做好吃的。吃完晚饭,等月亮升起来就开始祭月、大人把家里的座椅搬到院子里,把方桌摆在院子当中桌上果盘装着月饼、水果、花生、瓜子、最后在祭桌两侧,各点上一支红烛,中间放一盏香炉,点上三支香火。袅袅的烟、跳动的烛花、晶亮的水果、橙黄的月饼,与夜空中皎洁的明月遥遥相对,空气中氤氲着一股微微的凉爽和淡淡的桂花芳香。按照过去的规矩,祭月是要等香烛燃尽方能开吃,我们这些小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方桌上的月饼。父亲主祭,一旁的祖母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默默祈愿。等祭月仪式结束,父亲就开始切月饼,月饼刚切好,我们就伸手去抓,抓得慢的,盘子里早就空空如也,于是哇哇大哭。祖母呵呵一乐,说屋里还有呢,等吃上了月饼,这才破涕为笑。
之后,大人小孩都跑到晒谷场上赏月。晒谷场中间燃起了熊熊大火,各家都拿来一把新鲜的稻草轮番朝火堆里扔。皎洁的月光宛如白昼一般,月光地里都在扎堆闲聊,聊收成,说家事。
不知不觉露水下来了,晒谷场上的稻草也燃尽了,火堆渐渐熄了下来,大人也都催促着自家的小孩回家睡觉。一轮如盘的明月隐藏在树梢后,影影绰绰。儿时的月光是那么洁净、那么清朗,想到月色下静谧的村庄,我不由自主哼起儿时的那首关于月亮的儿歌:“月光光,照厅堂;照阿姆,进厨房;照姑娘,入绣房;照小孩,四处忙。”不觉间,一缕乡愁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