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不起眼的粉丝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银丝”。近年来,衢山镇东岙村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创新打造“东谷源”共富工坊,探索出以红薯粉丝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今天的《岱山党建》,一起走进衢山“东谷源”共富工坊。
春节前夕,是流干面加工生产的旺季,“东谷源”共富工坊内一派热气腾腾、干劲十足的忙碌景象。帮工们两人一组,你一把我一把不停揉搓粉团。另一旁,工坊负责人娴熟地摆弄着特制漏勺,洁白细腻的淀粉糊仿若丝线滑入沸水中,变成了一根根细长劲道的粉丝,空气中弥漫着红薯的香甜气息。
“20斤淀粉要揉半个小时,揉好后,再到锅里把它甩下来、流下来,我们的流干面是纯手工不加添加剂的。”东谷源共富工坊负责人郑海洋说。
纯手工流干面的制作要经过磨粉、淀粉净化、炒芡、揉面、捞面、晾晒等工序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需要不少人力,也因此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增收。
“从番薯收上来后就开始做了,去年做了3个多月,每天250元。”“亲戚朋友也在这边打工,都是200多元一天,收入蛮好的。”东谷源共富工坊帮工范亚彩和张小玲笑着说道。
流干面的制作对红薯的品种也有讲究。每到年末,“东谷源”共富工坊都会统一收购村民们种植的红薯。100斤红薯能变成20斤红薯淀粉,今年工坊已经向衢山当地收购了大量红薯。
“在旅游淡季,收购老百姓送上来的红薯淀粉,开始加工红薯粉丝,年生产红薯粉12000余斤。”衢山镇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伟儿说。
“外面的淀粉做不出我们这样的流干面,因为它的精度不一样,揉起来会变成沙,要塌掉的。”对于自家的流干面,东谷源共富工坊负责人郑海洋信心十足。
两年前,衢山红薯大面积患上茎腐病,当年红薯大幅度减产,东岙村也不例外。为解决病虫害问题,东岙村村委会出面,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下乡指导。
每年5-10月旅游旺季,工坊还成为了游客喜爱的农旅体验场所,更是成为亲子游、研学游,团建的热门打卡地。王伟儿说:“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确定了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并进发展思路。”
除了“东谷源”共富工坊,东岙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也将于2025年投产,未来将转型为共富工坊。另外,该村还计划升级改造500亩海水养殖场,对标“精品养殖”,联动发展“休闲经济”,为东岙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今的东岙村正朝着村级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的目标奋力迈进。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筑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王伟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