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涌现出一批以祖父母、父母等长辈形象活跃的博主,他们分享日常、传授技能,并与网友进行情感交流。这些“电子亲人”账号吸引了众多粉丝,许多年轻人热衷于与他们分享心事、投入真挚情感。与“电子亲人”互动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原生家庭代餐”。“电子爸妈治好我的精神内耗”甚至成为热门话题。
所谓的“电子亲人”,实际上是一种网络上的人设,可以是视频博主或游戏角色。他们情绪平和、体贴反思,总是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孩子的困难,对孩子的挑战总是给予包容而非责备。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电子亲人”,原因多样。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巨大的学习、工作压力使得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会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寻求安慰,甚至逃避现实。
另一方面,年轻人在社会竞争中承受巨大压力,而部分父母的期望依旧很高,这导致了亲子间的矛盾。年轻人对“电子亲人”的喜爱,实际上类似于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背后反映了他们对真实、深入亲子关系的渴望。
此外,当亲子间存在代沟和观念差异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耐心,“电子亲人”不抱怨、不发怒的态度,就显得比真实亲人更像亲人,自然更受年轻人欢迎。年轻人对这种轻松自在的亲情关系的向往,也应被理解。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缓解压力的方式。如果年轻人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暂时适度地借助“电子亲人”来“滋养”自己,可以视为一种合理且必要的情感释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电子亲人”并非真正的亲人,理想中的亲情关系并非现实生活的写照。过度依赖“电子亲人”可能会忽视与真实亲人深入交流的重要性,错失理解与增进感情的机会,加深代际间的隔阂。
“电子亲人”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关键在于,要平衡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不应忽视与真实亲人的情感交流。
“电子亲人”只是情感的补充和调剂品,不能取代现实中的亲情。在享受“电子亲人”带来的积极情感支持的同时,年轻人也应主动改善与真实亲人的关系,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同时,这也提醒父母,要意识到年轻人对这种亲情关系的渴望,学会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们,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真实的亲情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