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流行,不少自媒体账号从晒美食、晒身材的途径中获得流量密码,其中,以“晒娃”行为最为频繁。本身在朋友圈、网络上的“晒娃”行为无可厚非,古话还说“庄稼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总是自家的好”,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浓厚的喜爱之情和期望之心,但是当这种行为带来流量商机,变成恶性的牟利工具,“晒娃”就完全变味。
有澳大利亚网红为筹款涨粉,给1岁的女儿下药,然后拍摄她痛苦的样子博取观众同情;为获得更多流量,一些博主将儿童打扮得性感成熟,还跳起劲歌热舞,甚至还联动炒起CP;更有另辟蹊径者,为6岁男孩直播走钢丝、喝啤酒,成就博主经典“育儿经”,吸引宝爸宝妈为此消费。将普通儿童“成人化”、演剧情、走套路,强行推到镜头前,把他们的慌张无措当成笑料,天真无邪包装成软色情,完全复刻成了成人“网红”,这些行为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以前就有不外出工作全部依靠父母的“啃老”一说,演化到互联网时代,这种以娃牟利的行为可以说是在“啃小”。但是在不少平台遭封禁后,部分博主还是继续打擦边球,让孩子们搔首弄姿、装疯卖丑,来博取流量和热度。
面对“儿童网红”乱象该如何更好地管制和引导?其实需要社会、平台、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互联网上的观众不能盲目跟风、无脑刷流量,如果有更多的网民主动抵制这种“畸形晒娃”“啃小牟利”的直播视频,一些博主也会改变思维和营销方式,减少此类行为;平台更是要进一步严格明确未成年人的内容规则,强化审核机制,比如一些恶意账号、恶评等,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封禁,不能允许儿童陷入平台恶意凝视,助长恶性牟利滋生;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很重大,父母和学校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关键,对孩子的关注度也不能有所松懈,尤其是学校老师、校方管理应更加严格,不能放任某些博主网红以学校为场景、学生为素材随意进行拍摄、上传,甚至捏造摆拍段子。
青少年在心理与生理层面尚未完全成熟,正当他们面临价值观导向的困惑时,若被推向恶意炒作和充斥负面信息的网络环境,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永久性的负面影响和伤害。只有多方努力、标本兼治,才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免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