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TikTok在美国面临封禁的风险,大量美国用户开始涌入小红书这一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并自称为“TikTok难民”。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中美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更在两国民间交流中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TikTok难民的涌入,无疑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民间交流层面,其影响不容小觑。
TikTok作为一款源自中国的短视频应用,凭借其独特的算法和创意内容,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在美国市场。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美国政府以数据安全问题为由,对TikTok展开了封禁行动。这一决定让很多TikTok美国用户感到不满,而小红书,作为一款拥有丰富内容和友好互动功能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TikTok难民”入驻小红书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信息壁垒。多年来,在《意林》等杂志“反思文学”盛行的浪潮下,中国和欧美一直被作为对照组。中国人没有环保意识,没有契约精神,急功近利,思想僵化,而中国小孩更是被过度溺爱和保护,没有创新能力;与之相反,欧美人遵守规则,严谨务实,国民素质极高,他们的孩子更是从小独立自主,自信且善于表现。“外国”一度被美化为一个人人都能享受免费医疗保障体制,个个赚钱轻松又自在的“理想国”。而“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引发的中美世纪“大对账”让两国人民不再依靠单一国内的媒体报道,而是通过近距离的沟通了解真实的中国和美国是什么样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事实上美国免费的医疗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一些急症根本等不起;底层人民往往需要打几份工去维持日常开销,我们口中轻松又高薪的工作根本不存在;还有高昂的学费贷款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许多人人到中年都还没有还完这份贷款......这些“反差”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到不可置信,直呼对美国“祛魅”了。
小红书也为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提供了良好渠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网友们给“李华”的回信。“李华”,一个在初高中英语作文题目中无数次出现的人物,几乎代表每个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我们常常被要求以“李华”的身份给一个在国外的朋友分享生活,写周记、写建议信、给校刊投稿、写演讲稿等等,可以说是中国学生校园青春的一块独特回忆。我们写出去无数封的英语信,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然而这些从未被回应的信,在TikTok走红后,入驻小红书的外国网友纷纷给“李华”写了回信,对这么多年才收到信而抱歉,诉说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历,晒家人的照片等等。这份温暖触动了许多中国人,一封封英文回信仿佛带动了一场时光旅行,让我们穿梭回曾经年少的青葱岁月。这样友好交流和分享,或许才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才是“地球村”的真正含义。
虽然目前美国政府已经解除了对TikTok的封禁,但这次“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事件的意义非凡。它促进了两国民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还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不能忽视的是,有一些心怀不轨之人通过要求网友拍摄街景、地铁、医院等手段浑水摸鱼,企图窃取国家机密,挑动是非,所以我们在友好交流的同时也要加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