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全球上映,启用拉丁裔演员、大幅更改剧情引发诸多争议。社交媒体上,#NotMySnowWhite话题迅速蹿升为热门,影迷批评迪士尼“为政治正确牺牲艺术灵魂”;而支持者觉得这是打破“白人中心主义”,属于“童话现代化的必要尝试”。此争议本质上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在全球化、多元化浪潮中面临经典改编的困境。
改编经典IP宛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突破之间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改编“雷区”。比如黑人主演的《小美人鱼》真人电影票房惨淡,口碑两极分化,批评者称“强行改肤色破坏海底王国生态逻辑”;《埃及艳后》纪录片播出后,埃及政府抗议其“篡改历史”,有学者指出古埃及王室为希腊——马其顿血统;真人版《降世神通》将主角换为混血演员,亚裔观众怒斥“文化挪用”,该剧未播先遭受抵制。但也有改编成功之作,像去年的《黑豹》以非洲未来主义叙事,在全球斩获13.4亿美元票房,证明“多元角色需扎根文化土壤”;《寻梦环游记》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未篡改经典却成为文化输出范例。可见,观众抵触的并非多元化,而是“为改而改”的投机行为。
《白雪公主》真人版的改编争议映射出当代文化产业的深层矛盾,在追求多元化时,如何平衡艺术尊重、商业利益与观众期望?首先尊重原著精神,区分“改编”与“原创”。改编经典要保留核心元素,如《美女与野兽》在视觉和角色深度上创新,而非粗暴颠覆设定。其次,构建“真诚多元化”创作体系。避免“只换肤色不换内核”的敷衍做法,就拿《白雪公主》真人版来说,若选用拉丁裔演员饰演白雪公主,应邀请拉丁裔编剧参与,重新构建故事背景。最后,让观众成为“改编合伙人”而非被动接受者。可以提前公布改编方案征求意见,减少上映后的文化冲突,甚至区分受众市场,经典IP主打情怀受众,多元化尝试优先选流媒体平台,降低票房风险。
改编不应乱编,戏说不应胡说。《白雪公主》的争议揭示了一个严肃事实,观众从未抵制多元化,只是拒绝被傲慢资本当作“道德实验品”。若文化产业继续将政治正确简化为“肤色调色盘”,而非深入文化叙事,终将耗尽经典IP价值与观众信任。真正的进步是让每个族群都能讲述自己的《白雪公主》,而非在别人的童话里做尴尬的“客串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