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岱西镇,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连片的农田。在冬冬鲜家庭农场的大棚里,陈冬仙正弯腰查看着西瓜的藤蔓。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她晒得黝黑的脸上,汗水顺着脖颈滑落,她却浑然不觉。“这个瓜再有一周就能吃了。”她轻轻拍打着一个圆润的西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年前,这位来自台州的女人还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农人。那时,她在老家经营着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过着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丈夫的一次岱山之行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当时我老公来岱山考察,发现这里的农业政策特别好。”陈冬仙回忆道,政府不仅提供土地流转补贴,还有专业技术指导。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掉经营多年的服装厂,举家迁往岱山,开启全新的农耕生活。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到农场时,陈冬仙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第一次下地除草,我分不清哪些是杂草,哪些是菜苗。”她笑着说,“结果把刚长出来的西瓜苗全给拔了。”这样的笑话在创业初期比比皆是。但这位倔强的女人没有退缩,她拜当地老农为师,从最基础的种植技术学起。
每天清晨五点,陈冬仙就来到田间,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师傅教的每一个要点:西瓜藤要留几片叶子打顶,甜瓜授粉的最佳时间,玉米追肥的间隔周期……“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背这些种植要领。”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陈冬仙逐渐掌握了各类作物的种植技术。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202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农场。“那天晚上风雨交加,我们眼睁睁看着大棚的塑料膜被狂风撕碎。”陈冬仙回忆道,当时正值西瓜收获季,一夜之间,近三成的果实毁于一旦。面对满目疮痍的农场,这个曾经在服装厂里运筹帷幄的女子第一次感到了绝望。“当时真想打包回台州。”她坦言。但当地政府及时伸出了援手,不仅提供了救灾补助,还帮助她重建大棚。这件事让陈冬仙深受触动:“农业确实辛苦,但这里的人情味特别浓。”她重振旗鼓,带着工人们日夜赶工,硬是在两周内完成了灾后重建。
如今,走进冬冬鲜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大棚。160亩的土地上,西瓜、甜瓜、玉米、小番茄等作物长势喜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招牌产品——“8424”西瓜,因其香甜脆爽的口感,在市场供不应求。青黑村的王阿姨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家的西瓜特别甜,我每年来买,一买就买好几个,家里人就爱这口。”
回顾这三年的创业历程,陈冬仙感慨万千:“从拿针线到握锄头,这个转变确实不容易。”但她认为,农业虽然辛苦,却让人感到踏实。“看着自己种的瓜果被大家喜欢,太自豪了。”如今,冬冬鲜农场不仅解决了当地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陈冬仙经常主动分享种植经验,帮助其他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她说,乡村振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夕阳西下,工人们陆续收工回家。陈冬仙却还在大棚里忙碌着,她细心地为每一株瓜藤整理枝叶,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曾经的服装厂老板,如今已深深爱上了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