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诸多老手艺正悄无声息地淡出大众视野,修补鞋子、皮衣护理这类传统手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而徐家华便是那少数仍在坚守的手艺人之一。他的故事,是手艺与时光交织的温情篇章,也是行业发展脉络的生动见证。
徐家华的皮具护理店隐藏在高亭安澜路的一条内街。推门而入,时光仿佛在此地放慢了脚步,店内满是各类皮具护理工具与等待修复的物品。徐家华正专注地修理一双鞋子,他手法娴熟,眼神专注,全身心投入在手中的活计里。这双鞋子因长期穿着,颜色脱色严重,皮质也已磨损。徐家华轻声说道:“这双鞋子颜色脱了,皮也掉了,但是做一下颜色,再保养一下,就能像新鞋子一样,穿出去跟新的似的。”
徐家华与皮具的缘分始于17岁,那时他进入一家皮鞋厂工作,开启了与皮具的不解之缘。2007年,怀揣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他决定自主创业,在高亭开起了一家小店,专注于修鞋和皮衣护理领域。“一开始店铺很小,只做修鞋护理这一块。后来到了2015年,我扩建到了这间大店,一直经营到现在。”徐家华回忆道。
多年来,徐家华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皮具的深刻理解,解决了形形色色的皮具问题。早年间,修皮鞋的生意异常火爆。“那时候每个人都穿皮鞋,尤其是女性一般都穿高跟鞋,后跟磨损得特别快,补后跟、贴鞋底的活儿特别多。还有把尖头改圆头的业务,我刚从工厂出来那两年,这类活儿非常多。”徐家华说。
除了修补鞋子,皮衣护理也是徐家华的拿手好戏。一件破损的皮衣经过清洗、护理、修补、上色等近10道工序后,在他手中焕然一新。“皮夹克穿个一两年一般就得上光保养一下。特别是男性的衣服,穿得久了容易脱色,就得上色上油。保养一件皮衣至少得三四道工序,很麻烦。像这件皮衣,填充、上色、晾干、上光,整个流程弄下来有时得花一天时间。”徐家华介绍。
然而,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修补鞋子和皮衣护理的生意受到了冲击,大不如从前。“早些年,有时候我和老婆晚上要忙到12点。现在穿皮鞋的人少了,年轻人在网上买鞋,有些便宜的鞋坏了也不修了。”徐家华感慨道。
尽管生意不如以往,但徐家华始终坚守着这门手艺。他认为,手艺人靠的是细水长流,每一单生意都要细心、用心,让顾客满意。几十年来,他修理过数万双鞋子,保养过不计其数的皮衣和皮包,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老顾客。“有些老顾客住在新区,甚至住在外面,但都习惯拿到我这里来修。”徐家华说。
市民潘女士就是徐家华的老顾客之一,她表示:“徐师傅手艺好,做事耐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找他修鞋,信得过他的手艺。”
修的是皮具,叙的是时光。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徐家华在店内精心打理着每一件皮具,几十年的匠心一直在延续。“只要自己身体好,就会一直做下去,哪怕做到七十岁也没问题。”徐家华坚定地说。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徐家华用他的坚守和热爱,为老手艺注入了温情与生命力,成为行业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让我们看到了匠心精神的可贵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