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霞:敦煌画韵绽海岛

  在东沙镇海金文创园的“零海拔”美术馆内,一抹敦煌黄悄然浸润着海岛的蔚蓝。来自新疆的画家武霞正执笔伏案,雪弗板上晕染的斑驳色彩间,菩萨衣袂翩跹,这幅耗时四月创作的《弥勒讲经》,将千年洞窟的沧桑与神韵凝于方寸之间。

  多年前,敦煌莫高窟的惊鸿一瞥让武霞与黄土色系结下不解之缘。“踏进洞窟的刹那,漫天黄土色调裹挟着千年风霜扑面而来。”她轻轻抚过画布边缘的剥落质感,仿佛又见当年洞窟中流转的光影。佛陀袈裟的朱砂红历经岁月沉淀化为暗褐,菩萨璎珞的石青蓝蒙上时光的纱,这种色彩的蜕变之美,成为她艺术基因里抹不去的印记。

  没有科班师承,全凭一腔热爱,武霞在工余时间通过网络视频拆解壁画技法。她书架上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调色心得:赭石与赭黄如何叠出岁月包浆,石绿与泥金怎样碰撞出斑驳光影。为捕捉敦煌壁画特有的沧桑感,她将牙刷、抹布、清洁球化作画笔,在雪弗板上反复揉搓晕染。“看这处褪色效果,”她指着画中即将剥落的金箔痕迹,“先用喷壶制造水渍,再用清洁球轻扫,最后拿抹布按压,才能还原那种若隐若现的时光印记。”

  2022年迁居岱山后,武霞在运营文创园之余重拾画笔。三载寒暑,三十余幅敦煌主题创作在“零海拔”美术馆渐次铺展。去年四月美术馆开馆首展,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的艺术爱好者循香而来,他们惊叹于武霞对时光质感的精妙把握。“也算是为我们东沙古镇的旅游作出了一些贡献吧,挺开心的。”武霞笑着说。

  画室角落堆着未拆封的零食包装,见证着画家与画布的对话时光。“最长曾连续作画十七小时,直到脖子酸痛才惊觉暮色已深。”武霞轻笑,指尖划过画中菩萨的百褶裙裾,那些仅三毫米宽的褶皱里,藏着二十七层渐变晕染。对她而言,绘画是精神的修行,当群青与赭石在雪弗板上交融,敦煌的风便穿越时空,在东海之滨掀起艺术的涟漪。

  如今,武霞的工作台旁多了岱山渔民画册页。她尝试将藻井纹样与渔网结绳共舞,让飞天衣带与海浪波纹同频。“黄土的厚重需要海洋的灵动来平衡。”武霞表示,希望将“黄土风”和“海洋风”结合起来,让观者能在画中既见大漠驼铃的苍凉,又闻东海涛声的澎湃。

  随着东沙古镇文旅融合的深化,“零海拔”美术馆已成为海岛文化新地标。武霞常站在展厅玻璃幕墙前,看游客在敦煌黄与岱山蓝交织的光影里驻足流连。对她而言,每一道凝视画作的目光,都是千年壁画在新时代的重生;每一笔融入海洋元素的创作,都是文化根系在异乡开出的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