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光阴温暖“小岛夕阳”

  清晨5点,东海的海雾还未完全散尽,长涂镇港南村的石板路上已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邱伟芬挎着装满血压计、理发工具的帆布包,快步赶往独居老人王阿婆家。“今天要赶在午饭前把14户都跑完”,这位52岁的居家安养联络员,刚刚获评2025年第二季度的“浙江好人”,此刻仍用熟悉的脚步丈量着她投身海岛养老事业的十年光阴。

  2015年的深秋,当邱伟芬第一次推开长涂镇敬老院那扇斑驳的铁门时,17双浑浊的眼睛齐刷刷望向她。五保老人林大爷瘫痪在床,失智的黄奶奶正把饭菜打翻在地。“那时我才知道,这里的夜灯从来不敢全熄。”回忆起初见场景,邱伟芬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左腕的疤痕——那是给躁狂症老人喂药时被抓伤的“勋章”。在敬老院的九年里,她的作息被彻底改变。凌晨3点陪尿失禁老人换床单,清晨6点给偏瘫患者做关节按摩,深夜11点或更晚仍在为临终老人擦拭身体。

  2024年敬老院搬迁后,本可调往镇政府工作的邱伟芬主动请缨,成为14户散居老人和残疾家庭的“专属联络员”。这份没有下班时间的工作,让她练就了“超能力”:记得住每户老人的用药剂量,分得清谁家爱吃水果谁家忌食海鲜,甚至能从咳嗽声中判断出肺气肿是否加重。在倭井潭村半山腰的矮房里,截肢渔民老李总爱向人展示他的“百宝箱”:邱伟芬每周代购的镇痛贴膏整整齐齐码在铁盒里,上面标注着“雨天用红标”“睡前用蓝标”;东剑村的盲人阿婆掀开枕头,下面压着20多张车票存根——那是邱伟芬每月陪她去市里做针灸的见证。

  这么多年,邱伟芬早已成了老人眼中的“亲闺女”,她也总像潮汐一样准时——台风来临前,她必定出现在老人家中检查房屋;春节时,必定带着春联登门;甚至老人生日时,她都能变出儿女寄来的快递。但鲜有人知,她的手机相册里没有自拍,全是老人病历和药盒照片。“别人觉得我在付出,其实收获更多。”她笑着翻开一本泛黄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2020年3月,邱阿婆偷偷在她包里塞了两个熟鸡蛋;2022年元宵节,老人特地给她煮了一万汤圆……

  如今,邱伟芬的帆布包里多了件“新装备”——一本被翻得起毛边的《老年心理学》。“入选‘浙江好人’不是终点,只要潮水还在涨落,这些‘老小孩’就永远需要个‘大家长’。”在邱伟芬身后,一张张居家安养联系卡在每户门楣上熠熠生辉,那抹红色恰如她胸前的党徽,温暖着这座海岛最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