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教育教学走心走实

  激昂的鼓点中,红黄狮头随队员们的腾跃、回旋灵动翻飞,动作矫健而富有韵律。近日,县职业技术学校体艺馆内锣鼓铿锵,舞狮队队员们正紧锣密鼓地训练,备战浙江省第三届青少年龙狮锦标赛(据“岱山新闻网”6月12日报道)。

  近年来,我县非遗传承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高亭中心小学构建“1+X”非遗课程体系,蓬山小学为布袋木偶戏注入创新基因,上海世外高亭初中活化船拳文化,衢山敬业小学打造特色船模课程……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正以鲜活姿态走进青少年成长轨迹,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然而也要看到,当前非遗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课堂存在“重展示轻内涵”“重表演轻体验”现象,实践活动欠缺导致学生难以触及文化精髓。要让非遗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必须突破知识普及的浅层维度,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

  实现非遗“走心”传承,需把握两个维度。其一要立足地域特色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学校教学条件,精准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如小学阶段可侧重趣味体验,中学阶段则可引入工艺解析与文化研习。其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师资培训、课程研发、平台搭建形成可持续传承链条。

  非遗来自生产和生活,是“活”的文化,只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当把体验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深度融合,借助AR互动、AI工具等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展演、竞赛、研学等多元形式搭建展示平台,方能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唯有让学子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文化温度,在创新转化中领悟传统智慧,非遗传承方能实现从“入眼”到“走心”的升华,真正焕发时代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