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养犬规模渐涨,禁养犬政策争议持续升温。从地方立法划禁养目录,到基层执法起矛盾,公共安全需求与养犬权益保护的内在张力尽显,如何在守护安全与尊重选择间寻平衡,成为城市治理必破之题。
公共安全是城市治理底线,更是禁养犬政策核心出发点。烈性犬如比特犬、藏獒,咬合力与攻击本能强,伤人风险远超普通犬种。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犬类伤人案,73%涉禁养犬种,未成年人、老年人占超60%。深圳老人被杜高犬撕咬重伤,郑州幼童被恶犬扑倒致永久损伤,桩桩案例触目惊心。当犬只“宠物属性”突破安全边界,政府划禁养范围,以制度筑牢安全防线是风险防控所需,契合多数人安全期待,乃城市治理现代化必要手段。
但另一方面是养犬群体的情感与权益诉求。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而言,犬只是缓解孤独的精神伴侣。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陪伴犬可降主人30%抑郁风险。合规养犬人也有“权责对等”呼声,他们办证、免疫、拴绳,却因品种“标签”失养犬资格。“一棍子打死”禁养犬的治理手段侧面凸显政策执行精细化不足,忽视个体差异。反观深圳试点“犬只行为评估”,经专业训练认证的温顺禁养犬个体,能实现“品种限制”与“个体权益”双赢,为政策优化指明道路。
各地实践的执行差异暴露出治理精度与公平性矛盾。北京动态调禁养目录,杭州推“文明养犬码”挂钩信用积分,精细化管理收效好;但部分地方仍“一刀切”,西部某市目录含金毛等温顺犬种遭舆论抨击,东部沿海城市同品种不同城区“禁”“允”有别。更深层争议在于,政策标准依赖行政目录非科学评估,执法有城乡、区域差异,难免让人质疑是防控风险还是懒政。
破解困境,需构建“科学立法、精准执法、柔性引导”体系。建立跨学科犬只风险评估机制,依据攻击性等科学指标动态调目录,避免“以名划线”;完善差异化管理,给合规养犬人备案许可,探索“品种限制+个体管理”双轨制;强化公共服务,借社区课堂、免费芯片植入等,引导市民从“被动合规”变“主动担责”。政策刚柔并济,城市便既有文明养犬温度,又不失守护安全力度。
城市治理本就是利益动态平衡,禁养犬政策争议应成治理升级契机。跳出“禁与养”二元对立,以科学完善标准,分类管理显公平,人文关怀聚共识,人与犬共生关系,方能成城市文明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