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岱山,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努力扎根,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更需要社会的关爱。近日,秀山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举办“民族融合共护童心”流动儿童“破冰化”改革启动仪式,传递社会的温暖。
近年来,我县创新探索海岛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改革,以数字化赋能精准服务,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流动儿童在医疗、教育、福利保障等方面与户籍儿童“同城同待遇”,逐步形成“一人一档全覆盖、多元关爱无缝隙”的海岛“新范式”。该项改革入选省级民政领域改革试点一本账,岱西、秀山未保站获评省级百佳案例。
随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船舶修造、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在岱山落地,外地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县域流动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已达5674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37%,涵盖回、苗等28个少数民族。
我县创新开发“海娃驿站”关爱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多维儿童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帮扶需求精准识别、服务资源智能匹配。盘活闲置资源,整合图书馆、健身长廊、废旧厂房等资源,校地联建“九悦”儿童之家,打造悦德育、悦法说等9大主题空间,配套多媒体活动室、图书阅读室等功能区,首创“潮汐作业区”动态管理模式,有效解决200余户倒班产业工人子女接送难题。
我县高标准建设民生服务综合体,集成心理疏导室、法律援助站、临时监护中心等12类功能空间,累计开展专项服务3800余人次。深化“幼有善育”实践,与红黄蓝托育机构战略合作建设普惠型宝宝屋,每年为婴幼儿提供5次免费托管服务,已帮助160个双职工家庭缓解育儿压力。
同时,我县还创新“红、黄、蓝、绿”四色分级保护机制,动态更新儿童成长档案,构建多部门协同关爱网络,累计解决学业辅导、心理干预等实际问题800余个。创新民族融合实践,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出“舌尖上的民族”“民族文化探索之旅”等10余个特色互动项目,促进多民族文化互鉴共融,累计惠及儿童及家庭1200余人次。
此外,我县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社会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有效衔接,与高亭中心小学、青少年宫等51家单位签订“护未”共建协议,实施守护流动儿童专项行动,累计开展“寒假公益自习室”“海娃警娃”公益夏令营等活动120余场。促进家校社协同,着力打造“艺术小课堂品牌”,推出家庭日亲子彩绘、情绪管理培训等家校共育活动,惠及流动儿童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