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岛的晨雾还未散尽,人民路上一家老式金银铺已亮起灯。柯桂高俯身在玻璃柜台前,手中的镊子轻巧地翻转,断裂的金项链在他指间渐渐恢复如初。柜台角落摆着三块铜牌——“诚信示范户”“党员示范店”“道德模范”,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位52岁的台州商人,用三十八年光阴在东海小岛写下一部“诚信传奇”。
1986年,14岁的柯桂高跟着姑父登上衢山岛时,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将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初来乍到的少年在码头摆摊修眼镜,海岛咸涩的风吹裂了他的嘴唇,却吹不灭他眼里那团火。“人家把金器、眼镜交给你,就是把半副身家托付给你。”这个信念,他守了整整三十八年。
如今柯桂高的柜台成了岛上的“诚信地标”。有位老太太拿着三十年前的老戒指来改款,他发现内圈刻着“足金999”,当即掏出放大镜道:“阿婆,这是老工艺的印记,实际是98金,我给您补差价。”这样的故事在街坊中口口相传,最终凝练成他的“三不原则”——不以次充好、不虚报损耗、不坐地起价。
金银铺的账本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记录着2021年台风“烟花”来袭时的惊魂一夜。当海水倒灌进店铺时,柯桂高抢出的不是价值十几万的金料,而是一沓孤寡老人的联系卡。“王阿婆高血压,李大爷腿脚不便……这些可比金子金贵。”说着,他拍了拍墙上“党员先锋岗”的标牌。
店铺转角处,眼镜店的验光仪嗡嗡作响。柯桂高正在给渔家孩子调试镜架,动作轻柔得像在雕琢玉器。“岛上孩子近视多,我常送防蓝光镜片。”他掏出一本泛黄的登记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数百个名字——这些都是他二十年来免费维修的老顾客。
邻居夏其皇说起去年冬天的场景仍眼眶发热:八十岁的独居老人林大爷雪天摔伤,是老柯第一个冲出去,用验光用的白大褂按住汩汩流血的伤口,直到救护车鸣笛而来。“他店里的急救箱比诊所还齐全。”夏其皇指着玻璃柜下层的血压计和绷带,“这条街的商户现在都学他备着这些。”
在瀛洲社区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义务巡防队的花名册。从2015年最初的6个红袖章,到如今22人的“银发护卫队”,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每晚七点准时出现在背街小巷。队长王建国记得,去年除夕夜,老柯带着热姜茶陪大家巡逻到凌晨,“他说‘党员的值班表上没有节假日’”。
工作台抽屉里,整齐码放着《法治日报》《浙江日报》的合订本。柯桂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午休时戴着老花镜读报,重点处用红笔画满波浪线。“当年入党宣誓后,我给自己立了规矩——手艺要精进,思想更要常新。”他翻开最新一期的报纸,在“八八战略”专栏旁写着端正的笔记。
这种执着甚至体现在店铺陈设上。金银加工间的墙上挂着块白板,写着当日金价和工费计算公式。“连焊枪用多少克金料都标得明明白白。”前来取首饰的小陈笑着说,“在老柯这儿,砍价都显得不尊重人。”
傍晚的余晖斜照进店铺,柯桂高正在擦拭“舟山好人”的奖杯。玻璃柜的倒影里,能看见他身后那幅毛笔字——“金无足赤,人有至诚”。这位戴着套袖的老匠人忽然红了眼眶:“我父亲临终前说,金子99%叫足金,但做人的诚信,得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