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环卫工人花4小时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起初大家以为是城市服务的正能量宣传,但冷静下来细想,这场“暖心寻物”背后,藏着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卫工人劳动的透支,实在让人“暖”不出来。
一块儿童手表,算上定位功能的价值,价格不过千元,可为此投入的成本却高得惊人:两名环卫工在闷热的环境下,徒手扒开8吨散发馊味的垃圾,从清晨忙到正午,哪怕手套被磨破,衣服浸透了汗水,沾满了污渍。这4小时里,他们本该清扫街道、转运垃圾的本职工作被搁置,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转也受到影响,更不用说高温天气下长时间额外劳动给他们带来的身体负担。这种“为小失大”的资源投入,就像用消防车浇花,看似充满善意,实则是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严重浪费。
环卫工人的日常,是透支身体的负重前行。凌晨四点的街道,他们弯腰清扫落叶;暴雨天的积水里,他们徒手疏通下水道;寒冬腊月的凌晨,他们顶着寒风铲除路面结冰。这份工作强度大、工资低,工作成果还常常被人忽视。而这次翻垃圾找手表的事件,本质上是把他们的辛苦当成了“感动素材”,用“奉献”的名义掩盖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正在成为一种“感动套路”。去年郑州有环卫工为找游客丢失的身份证,翻遍3吨垃圾;前年成都一景区保洁员为了寻找失主的一串钥匙,徒手在垃圾桶里扒了3小时。这些新闻总以“平凡英雄”“城市温度”为卖点,却没有人知道“英雄”的名字,也很少有人追问:失主为什么不能更谨慎保管物品?是否有更高效的寻物方式?公共服务的优先级是否被个人疏忽绑架?就像这次事件中孩子丢了手表,家长第一反应是打12345政府热线,而不是先反思自身监护责任,这种对公共资源的过度依赖,本质上是“巨婴思维”的蔓延。
城市的善意,不该建立在对底层劳动者的过度消耗上,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公共环境整洁,而不是为个人疏忽兜底。景区可以设置失物招领智能柜,垃圾处理时可以增加简易分拣设备,这些设施都能减少“大海捞针”式寻物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建立“责任自负”的意识:看好自己的物品,为疏忽承担后果,而不是动不动就用公共资源“全城搜寻”。
当我们为“翻垃圾找手表”感动时,不妨想想:那些被耽误的街道清扫、被忽视的职业健康、被浪费的公共资金,才是更该被看见的真相。对劳动者最大的尊重,不是事后赞美他们的“奉献”,而是事前就不让他们做这种“没必要的牺牲”。这,才是城市文明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