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历贬值”“毕业即失业”等话题频频引发热议。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数量激增,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大学生陷入焦虑,甚至自嘲为“当代孔乙己”,感叹“学历成了下不来的高台,脱不掉的长衫”。
然而,学历真的成了束缚发展的枷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学历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调整心态,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出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本科文凭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据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而新增就业岗位仅1206万,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从“唯学历论”转向“能力导向”。许多岗位更看重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而非一纸文凭。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陷入“理想化”误区:非大厂不去、非高薪不干、非对口不选。这种心态容易导致“眼高手低”,最终错失就业机会。事实上,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一份工作未必决定终身。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建议:“先就业再择业,让自己不和社会脱节,也有一定的收入。”例如,中传女硕士选择在火锅店做保洁,看似“低就”,但未来仍有调整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保持学习能力,积累经验,而非被短期薪资或社会评价束缚。
学历贬值并不意味着学习贬值。相反,在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中,持续学习的能力比一纸文凭更重要。许多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突破。例如,文科生若担心就业难,可以主动学习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实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样,理工科学生也应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学历不是枷锁,心态才是关键。与其纠结“学历贬值”,不如主动适应市场,提升能力;与其焦虑“毕业即失业”,不如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只有脱掉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学生需要的不是对学历的执念,而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持续成长的韧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破茧重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