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没被尊重让山姆会员破防了”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吐槽,山姆悄悄下架了一批“网红常青款”,比如某些进口零食、独家烘焙产品,转而摆上了好丽友、卫龙、泸溪河这些“楼下超市就能买”的牌子。有会员直接开怼:“我每年交260块会费,就为了来你这儿买辣条?”
山姆的“人设”崩了?山姆的尴尬,本质上是一场“中产超市”的身份危机。它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便宜”,而是“别处买不到”——Member’s Mark的牛肉卷、39.8元的烤鸡、超大包装的进口零食,都是社交平台上的流量密码。但如今,它似乎在“大众化”和“高端化”之间反复横跳:一边想靠卫龙、盼盼拉新,一边又舍不得放弃“会员制精英”的标签。结果就是,老会员觉得“不值”,新用户也没觉得“真香”。
更微妙的是,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会员制超市的软肋:当“特权感”消失,付费墙就成了累赘。Costco敢收年费,是因为它的低价茅台、便宜牛肉能让人“赚回本”;山姆曾经的吸引力,则在于“用钱买时间”——你不用比价、不用挑拣,闭眼拿都是好东西。但如果连选品都和普通超市趋同,会员费就成了“智商税”。
零售业的“中产陷阱”。山姆的困境并非个例。从Costco的“涨价风波”到盒马会员店的“缩水争议”,几乎所有主打“中产生活方式”的零售商都在面临同一道考题:当消费者的钱包变紧,你的“差异化”还值多少钱?
这背后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所谓“中产消费”,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觉。过去十年,零售品牌靠“稀缺性故事”(比如“瑞士空运”“澳洲直采”)和“社交货币”(打卡拍照)收割溢价,但如今,消费者开始算账了——如果同样的辣条,山姆卖5块,楼下超市卖4.5,我为什么多花260块门票?
要么更“独”,要么更“狠”,要挽回会员的心,山姆们必须二选一:彻底走“小众高端”路线:学Costco用茅台、爱马仕当引流神器,或者像阿尔迪(ALDI)那样死磕供应链,把自有品牌做到“便宜到无法拒绝”;把会员费花在“体验”上:比如学亚马逊Prime,用免费配送、独家售后等服务填补商品差异化的不足,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在别处了”。但无论如何,别再幻想“既要又要”——中产乐意为“特权”买单,但绝不接受“伪特权”。
超市没有“平替”,但消费者有。山姆的这次翻车,像极了这两年“中产经济”的缩影:当品牌沉迷于“生活方式”的包装,却忘了提供真正的价值落差,消费者迟早会用脚投票。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交会员费的理由只剩下“习惯”,那这个习惯,改掉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