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临前的舟山定海区,柯梅村的梨园里还挂着水珠的翠冠梨,不再是果农心头沉甸甸的愁绪。当村企干部带着订单走进果园,那些因销路发愁的果实,成了连接乡村与企业的纽带。这场跨越风雨的爱心接力,不仅解了果农的燃眉之急,更藏着村企互助共绘乡村振兴图景的生动答案。
乡村振兴的画卷,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素描,而是众人拾柴的彩绘。柯梅村的7万斤翠冠梨,是小农户面对市场风浪时的脆弱缩影——他们熟悉土地的脾性,却难敌销路的变数;他们能种出饱满的果实,却未必能找到畅通的销路。而扎根乡土的企业,恰如桥梁般架起了田间地头与市场终端的通路。从发动员工认购到对接商超渠道,企业用市场资源弥补乡村短板,村民用优质农产品回馈企业支持,这种双向奔赴的默契,正是村企互助最动人的注脚。就像老果农握着企业负责人的手说“你们不仅救了这些梨,更救了我们一年的盼头”,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乡村对“外力”最真切的期待——不是施舍式的帮扶,而是伙伴式的同行。
村企互助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滞销危机的化解。在浙江的乡村大地上,这样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有的企业为村里的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让传统种植升级为标准化生产;有的村集体为企业提供闲置厂房,让农产品加工车间扎根乡土;更有“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这些实践都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激活内生动力,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精准滴灌。当企业的资本、技术、渠道与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相遇,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1+1>2的化学反应。柯梅村的翠冠梨能在短短几日销出1.5万斤,正是这种化学反应的生动体现——企业的“举手之劳”,变成了乡村的“雪中送炭”,最终沉淀为双方共赢的“暖心工程”。
站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城乡”与“工农”的关系。曾经,城市与乡村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企业与农户似乎是两条平行线。而柯梅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墙被拆成桥,平行线交汇成合力,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果农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正如台风过后总会迎来晴空,乡村发展中的难题,终会在守望相助中找到解法。 风停雨歇,柯梅村的梨园里,剩下的翠冠梨还在陆续装箱。这些带着露水的果实,正被送往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海岛乡村的清甜,更是一份双向奔赴的温暖。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样的温暖会不断传递,汇聚成推动乡土中国向前的力量——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当企业与乡村手挽手、肩并肩,就没有跨不过的风雨,没有抵达不了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