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江油的校园监控画面,像一把生锈的钝刀反复切割着公众神经。三名少女对同龄人挥出的耳光、踹出的脚印,与那句“不怕报警”的嚣张叫嚣,以及更刺目的“我们又不是没进去过”,构成了一幅令人齿冷的图景——这已不仅是肉体施暴,更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踩踏。
霸凌者的拳头砸向的,是整个社会安全感的基石。当施暴者将“进过警局”当作勋章炫耀,当受害者渗血的膝盖与头皮只换来“轻微伤”的鉴定结论,公众的愤怒如野火燎原。然而就在此时,另一重暴力正悄然滋生,网络谣言以“霸凌者父母被抓”的噱头疯狂收割流量,逼得警方紧急辟谣。真相与谎言在舆论场中撕扯,最终让真正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施暴者,在谣言狂欢中模糊了身影。
暴力与谣言本是同根孽障,本质都是对弱势者的系统性碾压。霸凌者用肢体优势践踏尊严,造谣者则借信息差操纵情绪。当霸凌视频沦为博眼球的素材,当受害者家属的血泪被篡改为“父母伏法”的狗血剧情,社会正义便在双重扭曲中严重失焦。更危险的是,这类谣言消解着公众对执法程序的信任,最终堵死的是真实维权者的求助之路。
江油警方的处置虽及时,却难掩制度深层的困局。对施暴者处以治安处罚并送专门学校矫治,虽体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神,但“轻微伤”鉴定与暴行画面的刺眼反差,暴露了当前法律对青少年恶性霸凌的惩戒仍显乏力。当“进去过”成为施暴者的谈资,说明现有矫正机制尚未形成足够震慑力。
根治校园暴力,需筑起三重防线,首先法律必须磨利牙齿,对性质恶劣的未成年霸凌探索分级惩处机制,打破“年龄即护身符”的幻想;再是学校应架起预警雷达,将心理评估与匿名举报织入日常管理,让暴力苗头在萌芽时熄灭;最后是全社会更要警惕“次生谣言灾害”,平台需过滤未经核实的“惩处戏码”,媒体更应坚守事实底线——要知道,每一次谣言传播,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凌辱。
唯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谣言在阳光下消融,才能告慰那些跪在水泥地上的伤痕,让校园重归本该有的纯净。毕竟,任何一个孩子的青春,都不该成为暴力与谎言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