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基因的不公平”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热议。该话题之所以迅速刷屏,是因为它戳破了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幻觉:努力就能抹平差距。帖子里的弟弟高、帅、发量多,哥哥矮、胖、发际线后退,同一对父母,同一锅米饭,却像两个版本的人类。评论区一片哀嚎:“原来输在起跑线之前,还有一条基因起跑线。”
愤怒是真实的,却也是危险的。愤怒一旦找不到出口,就会转向自己或他人:自怜、嫉妒,甚至仇恨。我们把所有不如意归咎于“基因彩票”,仿佛人生从此盖棺定论。但基因只是出厂设置,不是使用说明书;它决定的是初始参数,而非最终得分。把失败全推给基因,就像考试不及格怪铅笔。
更该追问的是:是谁把“差异”翻译成了“不公”?同样脱发,有人被叫“阿哥”,有人被叫“卤蛋”;同样身高,篮球场上是天赋,相亲桌上是短板。社会的放大镜把微小的生物学差距,变成了阶层、颜值、婚恋市场里的硬通货。基因不歧视,歧视的是人。与其抱怨基因,不如改变那些将差异演变为歧视的规则。
承认运气,不等于躺平。基因给了我们一手牌,怎么打仍是自由。有人用植发逆袭,有人用光头签名;有人穿高跟鞋,有人练肌肉,把“缺陷”重新编码为风格。技术、审美、心态都是变量,关键是不把“被给予的”当成“被判决的”。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山有虎,仍敢换条路。
社会也该为这份勇敢托底。当教育、就业、医疗把“标准人”设得太窄,就会把基因差异变成人生罚单。把课桌调高两厘米、把体检表删去身高栏、把招聘启事里的“形象佳”去掉,这些小事比基因编辑更有人味。公平的终点不是人人一样,而是不一样也能被尊重。
回到那条帖子,最高赞的回复是:“我妈说,发量少省洗发水,省下的钱买快乐。”一句玩笑,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与其盯着自己没有的,不如用好自己有的。基因发牌,人生打牌,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所以,下次再看到镜子里的发际线,别急着叹气。那不是判决书,只是提醒:该换发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