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县文化广场的“小修小补”服务点如期“开业”。据悉,该服务点主营家电维修,每月1日上午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另外,岱西镇青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双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同步推出“小修小补”便民活动,每月一次定期开展理发、修鞋、自修车及家电维修等服务(据《今日岱山》8月5日报道)。百姓生活离不开“小修小补”,更多服务还须常态运行。
县文明办推出“小修小补”公益活动,让平日里难觅踪迹的修补摊位“浮出水面”,满足了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然而,需求时时有,活动不常有。人们平日里更多的“小修小补”怎么办?看来,公益活动之外还得有长远打算。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修小补”无处寻觅,也是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公益活动的火红景象表明,“能工巧匠”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各种“小修小补”摊位平时隐于岛城的角角落落,有一时之需的市民难免求之不得。专门为“小修小补”建座商城似乎没有必要,而定期举办公益活动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市民家中的各种用具坏了,立等可修才不至于耽误使用,谁能等到下一次活动呢?那么,能否有妥善的解法?
借着公益活动的热度,有关部门如果能制作一张“小修小补”的电子地图,今后市民随时都可“一键导航”精准抵达。有了“智慧解法”,深藏巷陌的“小修小补”摊位就不怕无人知晓。这样一来,老百姓方便了,“小修小补”的生意自然也会好起来。再有政府提供“廉租屋”、商圈安排“边角店”,更多低收入群众就能凭老手艺捧住“小修小补”的“饭碗”
智慧城市建设不断便利着人们的生活。只因有了智慧解法,曾经困扰社会的这难那难,不少已经迎刃而解。 “小修小补”一头连着老百姓需求,一头连着手艺人“饭碗”,想必也能在智慧赋能下变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