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糯米在解放西夜色里摇雪克杯的视频,48小时冲上热搜:五年级、全班第一、摆摊月营业额4000元,一连串标签让他被冠上“商业奇才”的称号。但故事原本只是一次朴素的亲子约定——考第一,就体验一次真生意。流量却把这杯“贴钱版”奶茶提炼成15秒的爽点,让围观的大人集体兴奋,也让真正的教育细节被掩埋。
先算两笔账:糯米日均营业额130元,工作4.5小时,时薪不到30元,在长沙只够买两杯喜茶;再把外婆帮忙、同学协助、原料折旧算进去,净利润约3000元。孩子自己都说:“这只是流水。”可镜头偏偏剪掉成本,只留下“月入四千”的标题。我们狂欢,是因为这恰好填补了政策收紧后的教育焦虑空位:培训不让补,那就去摆摊练“财商”——既能写进综合素质档案,又比奥数证书鲜活。于是,一个体验项目被拔高成全民KPI,仿佛五年级不懂毛利率就是失败。
真正该被看见的,是糯米皱着眉头算成本时的认真,是妈妈反复强调“体验不是打工”的初心,是收摊后一起数星星、再回家订正错题的温柔细节。对糯米而言,摆摊是母子间的“奖励”,不是必须完成的义务,更不是所有孩子的教育标准答案。教育没有统一配方,更不该被流量批发。有的孩子爱昆虫,有的要踢球,有的需先治近视。当4000元被塑造成标准答案,那些对数字、烟火气不感兴趣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否定;这种“批发式焦虑”,只会淹没更多成长的可能。
更要警惕红线:糯米能安全摆摊,靠大人全程兜底、邻里默契、期限仅一月。若资本嗅到商机,把“儿童夜市”做成连锁加盟,让孩子站岗引流,体验就变成了剥削。监管必须提前介入,守住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
把掌声调小,把思考放大。糯米的暑假作业不是“如何让营业额翻倍”,而是“体验结束后写五篇日记”。商业启蒙可以有趣,但不必要求人人复制;童年允许试错,但必须远离压榨与功利;教育需要留白,好让孩子未来的路,不只通向收银台。
糯米妈妈说:“开学就专心读书。”这才是清醒的教育认知——暑假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实验室”,不是家长焦虑的“提款机”。把“月入四千”的热度留给流量就好,把剩下的夏夜、蝉鸣与无忧无虑的时光还给孩子。毕竟,他未来有大把时间学习如何成为“大人”,而能纯粹当小孩的机会,或许只有这一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