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永新县因农村初中教师紧缺,要求符合条件的小学教师同时报考县城小学和农村初中岗位,但最终拟录取名单中竟然有多名10分以下考生,这引起了广大网友对此次考试结果的质疑。而之所以出现“10分答卷”,是部分小学教师不愿去农村初中任教,故意在考试中“交白卷”或胡乱作答。这场看似荒诞的教师选调闹剧,其实是农村教师岗位“留不住人”的缩影。
教师对农村初中岗位的抵触,首先源于教学领域的“跨界鸿沟”。这些被要求报考的教师长期深耕小学教育,面对初中教学时,几乎是“从零开始”。小学教材侧重兴趣启蒙,初中则强调知识体系构建,难度更大,光是啃透物理、化学等陌生教材就够头疼。更棘手的是学生管理,小学生相对听话易教,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叛逆心理强,课堂纪律难维持,且处理学生矛盾的方式也与小学截然不同,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让教师望而却步的还有薪资待遇和教学环境的显著落差。农村初中普遍待遇偏低,教师薪资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养家难”。农村学校大多交通不便,家在县城的老师每天通勤时间长,要是遇到恶劣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学校黑板还是老式水泥板,实验室里的仪器是城里淘汰的旧款,连批改作业的打印机都时好时坏。相比之下,县城小学不仅有崭新的教学楼、食堂,还能让教师兼顾家庭,这种差距让“逃离农村初中”成了许多教师的本能选择。
职业发展的受限,更是让农村初中教师看不到希望。在乡镇初中,一个老师可能要带好几门课,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还要兼管学校的各种琐事,根本没精力钻研教学。城里的教师年年有机会去外地培训,而农村教师连参加市里的教研会都寥寥无几,差距甚大,所以到了职称评定时,农村教师由于缺乏课题资源和培训机会,常常在评审环节被“秒杀”。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现状,进一步消磨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
破解困局,不能靠硬派任务,而要靠实实在在的待遇留人。首先要搭建“跨界桥梁”,对从小学转岗初中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安排县城初中名师一对一带教,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材和学生管理;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设立乡村补贴,越是偏远的学校补贴越高,配套住房、医疗等福利,比如给农村教师建宿舍,子女入学享受县城同等待遇;最后要打通职业上升通道,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比如规定城区教师晋升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
永新县的低分录取名单,像一张刺目的成绩单,暴露了农村教育的短板。留住教师不能靠政府的“强拉硬拽”,而要靠待遇、机会和尊重,只有让农村教师觉得“值得”,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扎根基层,农村孩子才能真正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负责,更是对乡村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