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舟山人,看《东极岛》时,银幕里的海浪声总让我想起家乡码头的潮涌。这部围绕“里斯本丸号”事件展开的电影,于我而言不只是一部作品,更是对祖辈故事的回望。
影片的用心,藏在每处熟悉的细节里。剧组在东极岛原址运石重建渔村,1:1还原沉船,还攻克水下实拍难题。当银幕上出现东极岛的礁石、渔村的石板路,那些带着咸湿海风的场景,瞬间唤醒了我对家乡的记忆——这不是虚构的布景,是我们舟山人世代生活的土地。
片中角色,更像我记忆里的长辈们。阿荡不懂“国际道义”,只认“见人落水必救”的理,这正是舟山渔民刻在骨子里的规矩;阿赑从自保到勇救他人的转变,藏着普通人在危难前的成长;阿花带领渔民出海的身影,让我想起奶奶说过的“渔村里的女人,从来都能顶起半边天”。他们或许不完美,却真实得像曾在码头擦肩而过的邻里。
有人质疑剧情改编,但身为舟山人,我更珍视影片传递的精神。1942年,祖辈们冒着炮火救起英军战俘,不是为了名声,只是出于“人命大过天”的本能。这份超越国界的善良,是舟山历史里最耀眼的一笔。如今电影把它讲给更多人听,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东极岛》或许有争议,但它让更多人知道了舟山不只有海鲜与美景,还有祖辈们用勇气与善良写就的故事。走出影院时,海风仿佛还在耳边,我想,这便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意义——让舟山人的精神,随海浪传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