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岱山,这座曾被日军侵占的岛屿,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孕育出一段特殊的教育传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占领岱山,高亭、东沙相继沦陷。日军迅速推行殖民教育:东沙角中心小学等校被迫教授日语,课本中充斥着“大东亚共荣”的谬论,岛民们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被灌输奴化思想却无力反抗。
县政协文史委原特邀委员沈汉定回忆,当时他9岁,跟着父母逃到东沙新道头,高亭的老师大多逃往乡下。1942年上半年,中共岱山地下组织发起成立“岱山教育推进委员会”,由夏继林任主任委员,王家恒任副主任委员,姜立纲、汤德锬等人参与,誓与日伪“奴化”教育抗争。
据县教育局退休教师张致真描述,教育推进会先后恢复、新建26所学校,850余名儿童重返课堂。这些学校看似普通,实则聘任的40名教师中11人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来自江苏、定海等地,白天传授知识,教学生唱革命歌曲;晚上开夜校教农民识字,传播革命道理。
王家恒曾强调:“要在课堂揭露日寇罪行,播下革命种子。”教师们通过讲述人民战争故事、教唱进步歌曲,将课堂变成思想阵地。岱西盐民至今记得,戴眼镜的周先生用“筷子团结”的比喻,号召盐民成立协会反抗压迫。
沈汉定提到,当时学校里的老师多为外地人,高亭、东沙等日伪控制区的教师仍坚持爱国立场。尽管教育推进会仅存续四年,却筑起岱山人民的精神长城。如今,岱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每年仍有人祭奠那段历史。张致真感慨:“正是这些地下党员前赴后继,让抗日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从炮火中的逃亡到隐蔽的课堂,从奴化教育的阴霾到知识火种的传递,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教育往事,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守护文明根脉的永恒见证。它提醒着每一个岱山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家国、关于文明、关于坚守的记忆,都应永远镌刻在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