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队岛城抗战中的暗战奇兵

  岱山沦陷后,当地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和武装斗争。期间,有一支特殊的地方武装,虽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际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控制,活跃在岱山本岛及周边海域,给予日寇沉重打击,成为岱山抗战史上的重要力量。近日,记者走进保二中队机关旧址(原第三中队驻地),探寻抗战中这支暗战奇兵的故事。

  保二中队机关旧址曾是抗日武装的驻地,如今已成为岱山人民抗战精神的象征。旧址上斑驳的砖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沧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也无声地记录着先辈们的不屈抗争与牺牲。

  1943年,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舟山本岛东区中共领导的第五大队亟需组建新部队配合斗争。同年3月,中共三东地区特派员王起指示王家恒同志组建定海县抗日自卫团第三大队第三中队(保二中队前身)。县档案馆退休党员吴依芳介绍:“该中队虽挂靠国民政府第三大队编制,但实际由王家恒同志(中共地下党员)直接领导,从组建之初就确立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为强化岱山抗日力量,中共三东地区特派员詹步行赴岱山建立定海县特派员机关,并选派三名新四军干部担任中队教官,按新四军标准开展军事、政治和文化训练。吴依芳表示: “队伍初期成员多来自普通民众,纪律作风有待提升。三位教官均来自上饶集中营,军事教官负责战术训练,政治教官开展思想教育,文化教官提升文化素质,最终将该中队打造为定海县三大队中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战斗力形成后,第三中队频繁出击,给予日寇沉重打击。据不完全统计,期间累计歼灭、俘虏日伪军4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1944年秋,副中队长周阿祥率十余名战士在吴淞口外奇袭日军运输船,缴获400辆自行车。吴依芳介绍:“战利品先藏于长涂一庵内,部分上交党组织,其余作为部队交通工具使用,抗战胜利后保二中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这支队伍的特殊身份,还为中共地下工作提供了重要掩护。依托国民政府合法番号,岱山中共定海县特派员机关安全运行六年,成为东海地区最稳固的隐蔽阵地之一。吴依芳说:“中队不仅为东海工委、岱衢工委及往来联络的党员提供掩护,还承担党组织信件传递工作。抗战胜利后,该部队改称定海县警察局保安第二中队(保二中队),始终是保护党组织的重要力量。据詹步行、余力行等老同志所述,保二中队的贡献不可替代。”

  站在保二中队机关旧址前,记者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辈们不屈的抗争精神。这里不仅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苦斗争,也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精神,是为了让那段不屈的抗战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