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通报,让持续刷屏的“刘增怂求婚端姐姐”翻车。31岁已婚男韩某化名“刘增怂”,联合33岁“苏建武”、40岁“哇塞海哥”、27岁“端姐姐服饰”和49岁“刘美人”,自8月起连更20余条短视频,情节如豪车围堵、玫瑰成山等,比狗血剧还密集。直播间里万人刷屏“在一起”,小黄车里服饰链接哐哐出单。警方通报落地,五人被行拘,账号全停,留下一地“家人们”的错愕和被骗的流量账单。
当爱情被写成段子,流量就成了唯一主角。五人分工似剧组:韩某1扮“深情人设”,王某演“高冷女主”,姚某某饰“恶婆婆”,韩某2和赵某担任“现场导演+投流操盘手”。他们先以“已婚男追离异女主播”制造道德缺口,再用“原配手撕小三”升级冲突,最后“现场求婚”强行圆满,步步踩中平台算法嗨点。评论区被刻意分为“支持真爱”和“骂渣男”两派,互掐越凶,热度越稳。20天涨粉280万,单场直播带货额破600万——低俗只是外壳,核心是流量套利:把网友的愤怒、同情、猎奇统统折现。
从“求婚”到“求刑”,剧本杀早已遍地开花。把时钟拨回三年,同样的闹市,同样的“渣男下跪”,同样的“反转求婚”,只是换了城市、换了演员。套路像病毒,不断变异:有“原配当街打小三”结果是卖面膜的;有“农民工讨薪跳楼”真相是为游戏导量;有“孕妇被让座”其实是植入母婴品牌。它们共享同一套底层代码:冲突越极端,情绪越廉价,传播越指数级。平台默许,因为日活上涨;广告主默许,因为转化漂亮;甚至部分网友也默许——“知道是假的,但够爽”。当造假成本远低于收益,“求婚”只是最新一个被玩坏的场景,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行政拘留只是撕开了流量黑产的冰山一角。真正该关的,不只是5个演员,还有那条“策划—拍摄—投流—带货”的完整链条。平台算法需引入“虚假情感内容”识别模型,对24小时内异常涨粉账号自动人工复核;广告联盟应建立“劣迹主播”黑名单,造假一次全行业封杀;刑法应考虑将“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虚假摆拍”明确入罪,以刹住“造假—罚款—再造假”循环。屏幕前的我们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一次次被骗,还甘愿做情绪的奴隶?下次再看到“当街扇耳光”,先别急着转发,先问一句:如果这条视频是演的,我还愿意点赞吗?
别让流量成为衡量爱情的唯一标尺。求婚本是两人将私密喜悦化为共同记忆的仪式,如今却被压缩成15秒爽点、30万粉丝与50万带货佣金。当“感动”可以批量生产,“浪漫”可以精准投放,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爱情的定义权交给了算法。算法只认识数据,不认识心跳;只懂完播率,不懂白头偕老。5人被拘,只是提醒:流量不是洪水猛兽,但当它成为唯一标尺,连爱情都要低头。下一次,当街灯亮起,玫瑰递出,让我们先关掉手机,认真听完那句“你愿意吗?”——因为真正的求婚,不需要围观,只需要你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