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外形酷似香烟的“仿烟棒棒糖”在中小学校园中悄然流行,引发广泛争议。该产品以烟支为造型,甚至模拟“吸烟”时口吐白雾的效果,迅速成为部分学生眼中的“潮流玩具”。然而,这类产品是否会对青少年行为认知产生误导,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仿烟棒棒糖”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其外观设计高度模仿真实香烟,极易模糊青少年对吸烟行为的认知边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模仿欲望。这类产品虽以“糖果”为本质,却在无形中美化了“吸烟”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诱导未成年人尝试真实烟草的“跳板”。正如网友所言:“这不是在卖糖,是在卖一种心理暗示。”
从文化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此类产品的流行反映出部分商家在创意设计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失衡。追求创新和销量本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代价,则明显越界。“仿烟”设计看似harmless,实则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变相宣传,与近年来社会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背道而驰。
更深层的警示在于,这一现象折射出青少年成长守护体系的三重缺失。家庭层面,部分家长陷入“物质满足=关爱”的误区,忽视对孩子消费观、健康观的引导,当孩子因“同学都在玩”索要仿烟棒棒糖时,往往以“不过是个玩具”妥协;学校层面,健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式”课堂,缺乏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89%的学生知晓吸烟有害,却仍受“潮流”诱惑,便是“知行脱节”的明证;网络与监管层面,社交媒体的传播加速了这类产品的扩散,而针对“软性诱导”类商品的监管细则仍存空白,导致校园周边商店公然售卖却难被追责。?
面对这一困局,简单的“叫停”或“批评”治标不治本,唯有构建“监管—教育—企业”三方联动的“三维防护网”,才能筑牢青春防线。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法规,将烟草造型食品纳入负面清单,从生产、销售全链条切断流向校园的渠道;学校与家庭应形成合力,用“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引导他们认清“仿烟”背后的认知陷阱,培养理性判断能力;商家更需重拾社会责任,明白真正的“爆款”不该以误导下一代为代价,创意的边界永远是“不伤害青少年成长”。
“仿烟棒棒糖”不过是一块折射时代症候的小小棱镜,它照见的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底线,更是整个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温度。当我们讨论这类产品时,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某一款零食,而是那些试图模糊“儿童”与“成人”边界的隐性诱导,是那些用甜蜜包装掩盖的危害暗示。唯有以更敏锐的守护、更清醒的引导、更坚定的共治,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远离“烟雾”的阴影,在阳光里自由生长。毕竟,守护今天的天真,就是守护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