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农集团联合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在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盐碱地试种大豆,通过生物菌剂技术,最终获得初步成功,在今年高温少雨的情况下,仍获得往年普通农田大豆平均亩产的百分之六十。
历时三个月试种,近日,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盐碱地大豆完成收获。据介绍,首次试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两个大豆品种搭配三种合成菌群共同种植在同一片试验田,通过对大豆生长过程观察及各项指标检测,评估出最佳的大豆和合成菌群组合。
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研究员贾保磊告诉记者,实验时整株取样,依次测定株高、豆荚数、产量,并检测菌剂能否在大豆根系内或表面定殖。从实验结果看,有两个合成菌群表现优异,预计产量可达常规地块的60%左右。
盐碱地种植大豆,受制于土壤盐分和土壤板结因素,大豆作物株高普遍较矮,产量偏低,有的甚至难以生长。为精准掌握不同合成菌群对盐碱地大豆生长的影响,此次试种过程,实验团队除施以菌剂外,尽可能让大豆处于相对苛刻的自然生长状态。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助理研究员刘妍表示,明年将增施生物有机肥,今年仅施用纯菌剂;鉴于收获前一个半月几乎无雨,后续将把播期适当提前。
根据测产统计,最优试验组的大豆亩产约120公斤,平均株高50厘米,单株大豆结荚数量最高35个。浙农科技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周理达介绍,目前已筛选出一款表现优异的菌剂品种,明年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园区种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