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结出“金豆子”科技赋能大豆试种破题

  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农业科技力量,在盐碱地上成功试种水稻、西兰花、南瓜等作物。近日,该产业园试种的首批大豆开始测产。

  在产业园大豆种植区,湘湖实验室科研人员与农户正将收割好的豆株装袋。湘湖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妍介绍:“本次试种两个品种,一是江浙主栽品种‘中黄13’,二是耐盐品种‘齐黄34’,并分别采用三种菌剂处理。”

  盐碱地因土壤盐分高、易板结,大豆植株普遍矮小,产量偏低,部分甚至无法正常生长。湘湖实验室研究员贾保磊表示: “单株大豆可结约35个豆荚,虽比良田少,但在盐碱地上已属不易。”目前产量约为正常地块的60%,但盐碱地大豆口感独特,豆腥味减弱,带有清甜。

  “盐分可能改变了代谢物质,这类大豆的价值未必体现在产量上,可能更体现在口感上。”贾保磊表示,“这种口感差异或提升大豆经济价值,清甜、豆腥味淡的大豆更适合豆干、豆腐等精加工,口感和价值会更优。”

  不同于常规测产仅收割豆荚,科研人员将整株大豆连根拔起,连茎秆、叶片一同装袋。贾保磊解释:“整株测产需量株高、豆荚数、产量,更重要的是检测菌剂是否定植于根内或根表,这是盐碱地种植成功的关键。”

  产业园通过品种与菌剂试验,带动周边大豆种植,为岱山大豆规模化推广起到示范作用。产业园负责人周理达表示: “未来将筛选优质品种、种植技术及农化产品向农户推广,提升岱山农业整体水平。”

  从盐碱荒滩到硕果试验田,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科技赋能农业,持续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