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贝餐厅与网红罗永浩围绕预制菜的争论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把预制菜这一话题推到了大众视野中央,也引发了整个餐饮行业的大震动。
事情起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吐槽,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短短一句话,瞬间点燃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在快节奏生活里,预制菜确实为很多人提供了便利,上班族下班后简单加热预制菜就能吃上饭,解决了不少人的“吃饭难”问题。而西贝作为知名餐饮品牌,推出预制菜也无可厚非,像经典菜品莜面鱼鱼、羊蝎子锅等,让消费者在家就能享受品牌美味,而且大家认为大品牌在食材选择和质量把控上更让人放心。
但这次争议的关键,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透明度和信任。西贝坚称门店没有预制菜,可在罗永浩的持续质疑和媒体的实地探访下,后厨里不少“预制痕迹”藏不住了,冷冻食材、长保质期配料等陆续曝光,甚至儿童餐还有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不少人讽刺这菜品“年龄”比儿童年龄还大。其实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如实告知吃的到底是什么,预制菜可以接受,但不能欺骗。餐饮企业不能一边享受着预制菜带来的成本低、出餐快等好处,一边又对消费者遮遮掩掩,这种不诚信行为注定被消费者诟病和抛弃。
更何况,西贝较高的餐品定价与预制菜的品质并不匹配。预制菜本应凭借工业化生产、批量采购等优势,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美食。可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着高价,却吃到与价格不匹配的预制菜品时,心里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落差。在消费者的认知里,高消费应该对应高品质的现场烹饪体验,而不是便捷的预制菜。我们愿意为厨师现切、现炒、现炖的新鲜美味买单,却不愿为预制菜的工业化加工支付过高溢价。
与西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乡鸡的做法。老乡鸡餐厅采用“红绿灯”三种颜色明确标注菜品加工等级,这一模式值得称道。绿色标识代表餐厅现做,食材均为生鲜、生切、生调;黄色标识意味着半预制,原料经过央厨处理或外采;红色标识则是复热预制,由央厨完成全部制作。且老乡鸡所有菜品的原料来源、加工方式等都能在官方公众号进行溯源。这种清晰的标注,给了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让我们能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菜品,因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西贝预制菜风波,是对餐饮行业的一次深刻警醒。企业要明白,在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美味,还有知情权、参与感和透明消费环境,只有坦诚面对消费者,清晰标注菜品信息,合理定价,才能重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