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携导盲犬芬迪攀登泰山事件曝光后并没有在网上收获“感动”,反而满是公众的批评与质疑。在导盲犬数量极少、培养成本极高的现实下,将经过专业训练的导盲犬用于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登山冒险,不仅是对导盲犬群体的不负责,更是对无数等待导盲犬的盲人的不公平。
导盲犬的稀缺程度,远超多数人的想象。我国视力障碍者超1700万,但登记在册的导盲犬不足400只,可以说是“一犬难求”。许多盲人从申请到等待,要熬过漫长的岁月,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等到属于自己的“眼睛”。而每一只导盲犬的培养,更是一个耗时耗力又耗钱的漫长过程,不仅要通过性格等各方面的层层筛选,还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可以说,每一只导盲犬都承载着无数盲人对独立出行的渴望,其价值应体现在日常无障碍出行的辅助上,而不是用于制造“泰山登顶”的话题噱头。
带着芬迪攀登泰山,本质上是对导盲犬培养初衷的背离,更是对其生命健康和专业能力的过度消耗。导盲犬的训练核心是应对日常场景,比如平稳引导主人过马路、避开商场里的行人与货架、识别公交站牌等等,这些技能是为了帮助盲人实现买菜、就医、通勤等基础生活需求。而泰山之行,对芬迪而言是一场超负荷的冒险。在登山过程中,芬迪多次因台阶高度差踉跄,面对突然靠近的游客,也出现过短暂的应激反应,这种超出能力边界的使用,极其容易导致芬迪受伤,这不仅会使其失去辅助盲人的能力,还会让原本等待它“接班”的盲人再次陷入漫长的等待。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场“登山冒险”背后,暗藏着对盲人真实需求的漠视。这些年,用残障人士“挑战极限”的特殊案例来证明“社会包容”的营销越来越多,但盲人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能不能登顶名山,而是出门能不能顺利坐上地铁、去超市会不会被保安拦下、家门口的盲道有没有被共享单车占用等等。这些日常出行中的“小难题”,才是阻碍盲人融入社会的关键。而将稀缺的导盲犬用于登山,不仅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可能让公众产生“盲人无障碍出行已经没有难题”的误解,进而导致那些真正需要完善的制度被忽视。当舆论焦点被“芬迪登泰山”吸引,那些排队等待导盲犬的盲人、那些因无障碍设施缺失而困在家中的残障人士,他们的诉求反而被边缘化,这显然与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初衷背道而驰。
导盲犬不是冒险工具,更不是流量道具,而是视障人士忠实的引路者和好伙伴。真正的无障碍建设,不是靠特殊案例制造感动,而是靠珍惜每一只导盲犬、完善每一条盲道、落实每一项保障制度,让每一位盲人都能借助导盲犬的力量,安全地走出家门,享受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出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