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傍晚,海拔5500米的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三幕彩色烟花沿山脊依次燃放。这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推出的《升龙》艺术烟花,本意是展现“向上之美”,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商业艺术边界的全民讨论。网友形象地将这场烟花秀称为“炸山”。尽管活动主办方迅速删帖道歉,日喀则市也已成立调查组介入核查,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彩色烟花沿山脊燃放,象征“升龙”的视觉盛宴背后,是公众对生态底线被突破的深深忧虑。
主办方对此次烟花秀的解释可谓“周全”: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烟花色粉,燃放等级为最低风险等级,并制定了“预防-监测-恢复”的全链条方案。他们声称已通过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并将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然而,专家指出这些解释缺乏科学依据。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顾垒直言:“不是号称用了生物可降解材料就万事大吉。”青藏高原低温、低降水、生物活性极低,微生物分解能力远不如平原地区,可降解物可能长期存留。更令人担忧的是,主办方引以为傲的“翻土修复”方案可能造成二次破坏。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烟花表演区域海拔为4500-5500米,属于高寒草甸与流石滩过渡带,生态保护具有显著脆弱性。当地植被生长周期漫长,高寒草甸植物每年生长期很短。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直接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无法结籽,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并且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雪豹、鼠兔等野生动物,烟花产生的噪音和强光同样是一场灾难。雪豹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可能因此出现应激反应。而项目方试图用盐砖引导鼠兔等物种离开的方法,被专家认为实际效果有限。
青藏高原的生态恢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这次事件在社会意识层面引发的“生态震动”则已经显现。随着日喀则市调查组的深入核查,公众期待看到一个公正透明的处理结果。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更科学、更严格、更透明的生态评估与监督机制。艺术与商业的突破不应以生态风险为代价,对自然的敬畏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当最后一片净土面临威胁,生态保护必须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而非可以变通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