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新乡店招聘系统被13.2万人挤崩溃的热度尚未褪去,“要不要引入胖东来”的讨论又成焦点。但比起盼着外来品牌“救市”,读懂其模式内核并为本土商业所用,才是更长久的发展之道。毕竟能让一座城市商业焕发活力的,从来不是某家网红门店,而是融入本土的“真诚基因”。
胖东来的精髓从不是不可复制的魔法,而是藏在细节里的“人本逻辑”。它给保洁员开近9000元月薪,设“10天不开心假”,用远超行业标准的待遇把员工从“人力成本”变成“价值伙伴”,对顾客公开进价和毛利,践行“吃一半的西瓜也能退”的承诺,用透明和信任搭建情感联结。这些做法没有技术壁垒,核心不过是“把员工当家人,把顾客当朋友”的朴素理念。就像社区小酒馆学它做客户分级、搞爆品套餐,月营收能突破20万,关键是学到了“经营人心”的本质。
对舟山这座城市而言,与其坐等胖东来一样的优质商家入驻,不如让本土商家长出“胖东来式”的筋骨。舟山海鲜零售可以学它的品控逻辑,像胖东来自建工厂保障品质那样,建立从渔港到货架的溯源体系,让“新鲜”看得见摸得着;本土商超能借鉴它的服务细节,结合海岛特色提供海鲜处理、冰袋保鲜等贴心服务,把购物变成体验;餐饮小店可参照它的利润分配思路,给员工涨薪分红,让服务热情自然流露。淘小胖模仿其自有品牌体系能做到销售额占比35%,证明只要抓准核心,舟山本土品牌同样能成功。
学习胖东来,更要学它“反内卷”的经营定力。在零售业追求扩张的当下,胖东来宁愿关店也不牺牲品质,坚持毛利率不超20%,把利润分给员工、回馈社会。这种“做精不做杂”的理念,恰好契合舟山打造海洋特色消费中心的需求。本土商家不必盲目跟风搞低价促销,可以像胖东来打造“城市第三空间”那样,在海鲜排档里加个渔港文化展示角,在便利店配个海岛旅游咨询台,用差异化特色留住顾客。
引进一家胖东来或许能带火一个商圈,但培育一群懂真诚、重服务的本土商家,能激活整座城市的商业生态。胖东来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招牌有多亮,而在于它证明了: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流量和套路,而是对人的尊重。当舟山的海鲜摊主主动挑最新鲜的渔获,超市员工耐心解答游客的问路,餐馆老板贴心打包海鲜酱料时,“胖东来模式”就已经在海岛落地生根了。
真正的商业进步,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招牌,而是把好模式的精髓变成自己的习惯。当“真诚经营”成为本土商业的共识,舟山的商业底色只会比任何外来品牌都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