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近日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风暴眼。从罗永浩对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吐槽,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将起诉,再到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这场争议早已不局限于一家企业,而是牵出了整个预制菜行业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在快节奏生活的催生下,其发展势头迅猛,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将达到数千亿元。西贝也曾大力涉足,几年前贾国龙还在多个场合表达对预制菜的看好,推出相关产品。但此次贾国龙坚称西贝门店已无预制菜,这一转变本就容易引发公众好奇。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看似简单,罗永浩品尝西贝菜品后,认为几乎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从而在微博发声。而西贝方面则强调门店没有预制菜,称招牌菜都是现做。双方各执一词,让消费者陷入困惑。消费者反感预制菜吗?从很多街头采访来看,并非完全如此。不少消费者抵触的是低品质、不透明的预制菜,担心添加剂超标、食材劣质等问题。比如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商家用劣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案例,无疑加深了公众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
争议背后,其实是预制菜定义的模糊与标准的缺失。尽管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等不纳入其中,但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认知与官方定义存在偏差。在大众朴素的认知里,提前加工、长时间储存,只需简单加热或稍加处理就能上桌的菜品,似乎都可被视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使得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就像西贝事件中,西贝依据官方定义认为自己无预制菜,可消费者依据日常认知觉得吃到的是预制菜,双方站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上,争议自然难以调和。
面对这场风波,企业和监管部门都需反思。企业应增强透明度,在预制菜的使用上主动告知消费者。比如老乡鸡公开菜品是现做还是预制,这种做法就值得借鉴。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所吃菜品的制作方式,从而做出自主选择。监管部门则要加快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填补国标空白,让企业生产、消费者评判都有更清晰的依据。
预制菜作为一种餐饮新形态,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空间。但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在品质提升、信息透明、标准明确等方面下功夫。这场西贝与罗永浩引发的争议,不应仅仅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化作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契机,让消费者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