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0篇,跨度文理工,查重包过。”央视镜头里,武汉某写字楼灯火通明,四块屏幕、一条模板、几下回车,AI便能吐出“高水平论文”。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无缝衔接,24小时日更斗金。原来,论文真能“包邮”。
论文为何值钱?它本该是“人类知识的增量”。哪怕只把实验误差缩0.1%,也是踩前人肩膀往上爬。可当“写”沦为“生成”,增量就成了变量——变量可以注水、可以造假、可以按斤称。一天30篇,不是学术,是学术币;印刷机一开,真假难辨,贬值的是所有人的心血。
买主是谁?考研镀金者、评职称焦虑者、博士帽情结者。他们并非不知违规,却甘愿把诚信外包给算法,只因“速成”心态嘲笑“慢科学”:房子能期房,爱情能速配,论文为何不能“次日达”?黑工厂精准投喂这份贪婪,把风险分散给枪手、软件、快递单,留下一张张“带毒简历”——外表光鲜,内里空心,一戳就塌。
别急着把锅甩给AI。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按“生成”键的那根手指。当评价只数“篇”不看“质”,当“核心”挂钩安家费、户口、学区房,系统便把“人”简化为“量”。黑工厂只是顺着指挥棒跳舞,把“量”做到极致。不改棒,就别怪演员把戏演砸。
堵住“AI代工”,得让“人”回归。高校要敢“慢”:答辩加一道“源码复现”,评审问一句“用三分钟讲清核心贡献”,AI立刻露馅;期刊要敢“挤”:引用率与网络讨论度并置,让注水论文无处遁形;法律要长“牙”:买卖同罪,失信名单终身跟随;社会要对“慢”多点耐心:读博不是失败,延期不是耻辱,让年轻人敢用十年磨一剑,而非一夜找枪手。
学术的底色是诚实。它也许笨拙,也许清贫,却关乎我们如何向下一代讲述“知之为知之”。技术可以改变写作方式,但不应扭曲求知初心,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机器砸烂,而是把“人”重新请回书桌:让思考回到大脑,让心跳回到文字,让论文重新成为“我手写我心”的庄重承诺。
技术可以生成文字,却生成不了思考;能替你交差的AI,替不了你的人生。愿每一次查重,都是对诚实的确认;愿每一篇论文,都能理直气壮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那才是知识该有的尊严,才是青春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