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镇工业园区的岱津残疾人之家共富工坊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39岁的林波指尖。他熟练地分拣小零件,动作利落,身旁三十多位残障工友同样专注——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在八年前的林波看来,曾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以前总困在家里,觉得自己没价值。来这儿快八年了,工作安全舒心,还能挣钱,日子有奔头了!”林波笑着说,语气里满是满足。和他一样,26岁的王菲也是工坊的“老员工”,不仅在这里获得了稳定收入,还收获了爱情。“前年结的婚,爱人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现在就盼着能有个宝宝。”说起未来,王菲眼里闪着光。
这两份“期盼”的背后,是工坊精心搭建的“政府+企业”双支撑体系。“政府每年给运营补贴,场地、设备这些基础保障不用愁;我们再对接辖区企业,把简单的加工环节‘搬’进来,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工坊负责人罗卫芬介绍,仅去年一年,工坊加工费收入就达130余万元,除了给残疾人发工资,剩下的钱还能维护康复器械、开展技能培训, “形成了良性循环,大家干劲更足了”
为了让每位残疾人都能“跟得上、做得好”,工坊花了不少心思。根据残障人士的能力特点,他们把加工项目细化成从易到难的四类,还定期组织培训。“手把手教,反复练,现在大家做的零件合格率,跟正常人没区别!”罗卫芬语气坚定。更让人振奋的是,已有6位残疾人凭借提升的技能,成功“升级”到隔壁的岱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工作,收入翻了一倍。“不仅收入高了,还能融入正常人的工作圈子,真正感觉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工坊工作人员俞佳彤说。
在这里,不仅有“饭碗”,更有“家”的温暖。工疗室里,康复器械随时供大家使用;餐厅里,每天都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工作人员曾联合县残联、乡镇社区,花一个月时间上门宣传政策,动员47位残疾人加入。 “刚来的时候还有点怕生,现在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根本不想走。”一位残疾人工友说。工坊会议室里,挂满了家属送来的锦旗,还有这些年获得的省级五星级“残疾人之家”等荣誉,每一面锦旗、每一块奖牌,都藏着温暖的故事。
如今,岱津共富工坊的经验已走出岱山。温州、台州等地的考察团纷纷来“取经”,希望把这套模式带回家乡。“其实残疾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罗卫芬说,工坊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让大家提到残疾人时,不再只想到同情,更能看到他们靠劳动创造的价值”。
从“困守家中”到“岗位创收”,从“孤独无助”到“融入集体”,岱津共富工坊用八年实践证明:给残疾人一个机会,他们就能用劳动点亮人生,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掉队、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