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五载铸粮仓

  清晨七点,高亭镇南浦村田野裹着暖金晨光。新农人王全富驾驶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沉甸甸的稻穗成片倒下,空气中浮动着稻谷清香——这是他在岱山迎来的第五个丰收季。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闲置土地?

  “刚来岱山时,眼前的土地全是荒的,连下脚的地方都难找。”王全富擦去额头的汗珠,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这个曾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五年前因探亲与岱山结缘。亲友劝他“别折腾”,他却认准这片土地的潜力,毅然从“生意人”转型为“新农人”。

  最初的创业路满是艰辛。王全富在田埂边搭起简易板房,白天顶着烈日翻耕土地,夜晚伴着虫鸣规划田垄。土地里藏着的石块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他带着工具一点点清理,运走的石块装了三十多车。两个月后,荒田终于显露出平整的轮廓,而他的手上早已磨出层层老茧,皮肤也晒得褪去几层皮。“那时候累得倒头就睡,可一想到来年能种出稻谷,就觉得有劲儿。

  创业路并非坦途,天灾考验猝不及防。去年秋天,强台风突袭岱山,六十多亩即将收割的稻田大面积倒伏,成熟的稻穗泡在积水中腐烂。王全富红着眼眶回忆道:“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心里像被刀子割一样。”就在他心灰意冷时,政府送来农业救灾资金,周边村民也主动赶来抢收未倒伏的稻谷。这份异乡的善意,像一束光重新点燃了他的信心。今年开春,他反而将种植面积扩大到700亩:“不能让帮助过我的人失望。”

  在岱山种粮,王全富有两大“心头患”——台风和干旱。今年夏天连续一个月无雨,稻苗渐渐蔫叶。他每天天不亮就往水库跑,盯着水位线发愁,直到水库开闸放水,清澈的水流淌进稻田才放下心。“稻子缺水就长不好,颗粒会变扁,一年的辛苦就白干了。”他深知,农业靠天吃饭,但人也能凭韧劲与天“较劲”

  从商人到农民,王全富用了三年才彻底适应角色。农忙时节,他凌晨三点起床,忙着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常常忙到深夜十一点。他摊开双手,掌心的老茧层层叠叠:“夏天晒得浑身发烫,冬天冻得手都伸不直,可看到荒田变粮仓,就觉得值了。”

  如今走进他的粮仓,烘干机正不停运转,刚收割的稻谷在里面翻滚,散发着温热的香气。这个投资几十万元建起的烘干中心,是他应对岱山多雨气候的“秘密武器”。“雨天多,稻谷不及时烘干容易发霉。”他坚持每批稻谷烘干48小时,“要对得起自己种的每一粒米。”

  五年时光,岱山早已成了王全富的第二故乡。农业部门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科学种植,惠农政策及时落地解决生产难题。“现在走在村里,大家都会主动打招呼,跟家里一样亲切。”他的语气里满是归属感,“县镇两级部门的关怀很实在,我更有信心扎根了。”

  夕阳西下,王全富站在田埂上,望着无边稻田,脸上满是欣慰。从异乡客到新农人,他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坚守书写梦想。而像他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扎根乡村,与土地为伴,用勤劳的双手托起金色的粮仓,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