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媒体博主陆遥自费修复新疆戈壁“为人民服务”标语的事迹,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这片位于哈密市东南戈壁上的五个大字,自1985年起便静静矗立,却因部分户外爱好者驾车漂移,留下了一圈圈刺眼的“伤疤”。得知消息后,陆遥驱车千里奔赴,与朋友一起用27车、重达20吨的砂石,一点点填补痕迹,让这处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精神地标重新焕发光彩。
从当年先辈们用铁锹一铲一土铸就标语,到如今普通人用砂石小心翼翼修复“伤疤”,这一跨越时空的“接力”,在大众心中既满含对先辈初心的崇敬,也藏着普通人对精神图腾的珍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坐标。这种以个人行动守护集体精神记忆的选择,清晰勾勒出精神传承的磅礴力量。
延续这类精神守护,需在“地标保护”、“故事传递”与“全民参与”三端发力。一方面,完善历史精神地标保护机制,对戈壁标语、红色遗址等承载特殊意义的场所,明确保护主体、划定保护范围,通过制度屏障守住精神记忆的物理载体,避免人为破坏再次发生。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标语背后的时代故事,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让先辈们书写标语时的初心与坚守被更多人知晓,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文字符号变成可感可知的鲜活故事,推动精神传承从“被动认知”转向“主动认同”。同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鼓励更多人以实际行动加入精神地标的守护行列,让每一次修补、每一次宣传,都成为精神传递的纽带,让“为人民服务”的内核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
陆遥的修复行动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出热搜,但戈壁上那重新清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已成为精神传承最生动的见证。它不仅是物理痕迹的修复,更是普通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信仰的回应,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
走近这片戈壁,那五个厚重的大字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半世纪的承诺。守护这份精神地标的完整,守护“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与人民心中的信仰——这份守护,是精神力量穿越岁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