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 蓬莱时评 > 地评线

“双十一”遇冷背后是信任透支
 
  岱山新闻网     2025年10月23日 15:01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2009年,首届双十一以“光棍节促销”之名悄然亮相,虽然只有27个品牌参与,但却创下5000万元销售额,用简单直接的折扣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消费热情,也开启了中国电商的狂欢时代。那时候五折直降的诚意,让双十一迅速成为全民期待的购物盛宴。而如今,“没便宜多少”的吐槽声逐年高涨,这场延续十余年的狂欢,正在套路与算计中逐渐失温。

  “先涨后降”的价格套路,是消费者最强烈的不满。不少商家都会提前一月上调商品价格,有消费者发现放在购物车的商品从1880元涨至2200元,即使叠加满减后仍比平日贵200元。更有奶粉品牌将日常369元/桶的价格先抬至399元,再以“活动价”379元销售,看似优惠实则涨价。这种虚假折扣让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当作韭菜,而所谓“全网最低价”的口号也沦为空谈,严重透支了大众的信任。

  优惠机制的复杂化,让购物变成了一场“奥数竞赛”。从早期的直接打折,演变为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品类红包、店铺券等多重叠加,消费者需花数小时研究规则才能凑出最优方案。有用户吐槽,付定金的商品反而比直接购买贵三十多元,直播间宣称的“破价”其实就是日常售价。虽然市监部门早已要求规则简单明了,但凑单退款等套路仍屡禁不止,让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捆绑销售与直播绑架,进一步消耗着消费者的耐心。许多优惠商品强制“买多省多”,美妆、日用品动不动就要求购买多件,普通消费者被迫“进货式”消费,多余商品转卖还要折价吃亏。同时,直播间逐渐成为优惠主战场,专属券、秒杀价需要熬夜蹲守才能获取,许多用户为领券不得不盯着屏幕数小时,时间成本远超优惠收益,让人直呼得不偿失。

  这些乱象的背后,是平台流量成本攀升下的连锁反应。部分中小商家流量费占比甚至高达100%,因此只能选择退出活动,或者为了覆盖高额推广费,通过套路保持利润。但无论什么理由,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的经营,最终难以长久维持。

  “双十一”的初心本是让利于民、激活消费,但如今已经逐渐变质,消费者的心态也从冲动狂欢转向理性思考。“双十一”等购物节想要在理性消费时代走得更远,需要来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平台要简化规则、严查虚假折扣,商家要摒弃套路、重拾诚意,让价格回归透明,优惠回归实在。

 
来源: 作者:蓝鲸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王朋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我县一企业博士创新站入选省级名单
县应急管理局:提能升级 筑牢基层...
田间地头传党音 全会精神润民心
县政协召开十届二十六次常委会会议
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为基 文...
我县召开美丽岱山建设工作暨生态...
公务员省考明起报名 岱山计划招录...
迎战“双十一” 智能装备助寄递“...
我县推行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一...
东沙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建设幸...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