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拉过节嘞”的民俗欢歌萦绕舟山群岛,当省级非遗体验点的牌匾落户岱山盐田,这座东海岛城正以文化热点为纽带,为非遗学习搭建起鲜活的实践课堂。2025年以来,从贯穿四季的非遗“妙”会到中秋的国风盛宴,岛城非遗在热点活动中完成从“静态传承”到“动态学习”的转变,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烟火气中读懂传统、收获成长。
文化热点的魅力在于以场景化体验唤醒学习兴趣,岛城非遗正深度融入这些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10月6日“阿拉过节嘞”中秋奇妙游活动现场,岱山渔民画、剪纸等非遗项目亮相民俗市集,家长带着孩子在灯谜摊位前驻足,借着非遗元素讲解传统节日内涵,让非遗传承在亲子互动中悄然发生。而在5月的非遗“三进·四季行”妙会普朱行活动中,激昂的舟山锣鼓与铿锵的渔民号子同台展演,现场观众在喝彩声中主动询问技艺渊源,这种由兴趣驱动的探究,远比书本讲解更具感染力。
这些热点活动打破了非遗学习的时空限制。端午期间,茶山浦水街的雅集上,岱山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包粽子、编彩绳,年轻人在艾草香中学习传统技艺,市民直言“家门口的非遗体验比看电视带劲多了”。文化热点构建的沉浸式氛围,让非遗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融入”,实现了文化认知的自然渗透。
省级非遗体验点的挂牌,为岱山非遗学习提供了常态化阵地,成为持续升温的文化热点。10月新晋的岱山县衢山海盐晒制非遗体验点,以国家级“舟山晒盐技艺”为核心,修复传统盐场并建起文化展示馆,推出的“盐田一日游”让游客完整体验“刮泥淋卤、日光晒盐”的古法工序。参与者在盐农指导下翻动盐泥、观察卤水结晶,亲手制作的海盐香皂成为最生动的“学习成果”,这种实践经历让“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有了可触摸的载体。
体验点的创新运营让学习更具深度。在东沙古渔镇的非遗工坊,游客可像参与螺钿镶嵌体验那样,亲手制作带有海洋元素的文创作品,从设计构思到动手创作,每一步都是对非遗技艺的深度研习。这种“展示+体验+消费”的模式,让学习者在实践中理解匠心内涵,正如体验者所说:“亲手做过才懂非遗的精妙,这是最扎实的学习。”
岱山非遗学习的突破,更在于借助热点实现跨界融合,拓宽文化认知维度。在“非遗+旅游”的探索中,岱山将海盐晒制体验与海岛研学结合,与白沙岛悬崖酒店项目形成呼应——后者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打造“住宿+体验”模式,未来游客可在住店期间直达盐田学习技艺,实现文旅场景与学习场景的无缝衔接。这种跨界布局,让非遗学习成为海岛旅游的核心体验,延长了文化认知的链条。
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更激发了学习活力。受95后女生用毛线织舟山地标的启发,岱山非遗传承人将渔民画元素融入现代饰品设计,在非遗市集推出年轻人喜爱的潮物。而螺钿镶嵌技艺传承人开发的“东海云廊山水胸针”“女书书签”等文创,让古老技艺成为可佩戴的“文化符号”,吸引更多人主动探究背后的工艺原理。跨界创新让非遗学习跳出技艺本身,延伸至审美培养与文化创意等多元领域。
从文化热点活动的氛围浸润,到非遗体验点的实践深耕,再到跨界融合的认知拓展,岱山正以创新方式重构非遗学习路径。这些文化热点证明,最好的非遗学习不是刻板的知识传授,而是在热点场景中感受氛围、在实践点位中锤炼技能、在跨界融合中拓宽视野。当岱山的海盐、渔歌、竹编通过文化热点走进更多人生活,非遗便不再是尘封的技艺,而是能滋养成长的“活教材”,在代代相传的学习实践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