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岱西镇通过“一事一议”政策,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为火箭村、后岸村、前岸村、摇星浦村、茶前山村、双合村6个村落地村道修建、路灯亮化、公共空间打造等6个民生实事项目,惠及村民近6000人(据《今日岱山》11月6日报道)。“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尽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有助于在造福村民的同时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妨碍广大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还给乡村振兴带来多方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海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县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即使如此,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基础设施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薄弱环节,需要“缺啥补啥”尽力补齐。钱往哪儿花、力往哪儿使,村民最有发言权。岱西镇通过“一事一议”落实民生实事项目,就是坚持需求导向、民意导向,有利于找准各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切实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节舒适度。
岱西镇把村民需求放在首位,在“一事一议”确定民生实事项目的同时,邀请村民参与每一个实施环节,确保项目符合实际、惠及民生。如此因村制宜完善基础设施,给广大村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为乡村振兴补上了环境短板、为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条件。各地乡村情况不同、短板有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理当精准施策,通过“一事一议”落实项目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