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县持续推进秸秆离田综合利用,让不起眼的秸秆,变成有机质滋养着土地。另外,我县还积极探索推广“秸秆换肥”等模式,不断提高农户参与秸秆还田与离田利用的积极性,破解小农户秸秆离田低的难题(据“岱山新闻网”11月10日报道)。
秸秆是水稻等农作物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在生活水平提升、不再用作家庭燃料后,秸秆逐步演变为一种“无用”的负担物。于是,每当秋收季节,大量秸秆在田里被焚烧,既污染空气,还易引发火灾。秸秆究竟是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还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县通过构建“1 + X”秸秆回收利用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做法,给出了答案。
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日前,在秀山乡秀南村高标准农田里,履带式打捆机对晚稻秸秆进行打捆,这些秸秆收集后将被转运至县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加工成有机肥。该中心可对秸秆经一系列处理加工后制成有机肥,年处理量超500吨,生产有机肥1000吨。这不仅让看似无用的秸秆变成有机质滋养土地,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枢纽。
做好科学还田。应该看到,由于岛屿分割、中心处理能力有限,不离地还田仍是秸秆利用的重要方式。利用联合收割机配套设备实现低茬收割,根据区域情况、耕作条件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同时与丰产栽培措施相配套,有助于提升耕地有机质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
构建政策支持保障。从“一烧了之”到“秸”尽其用,这一变化的背后,有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更有政府政策的精准引导和有力托举。去年,我县印发《2024年岱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行动方案》,出台购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设备补贴政策,设立49个收集站点,推行“秸秆换肥”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力促进了秸秆资源化利用。
点“秆”成金,化旧为新。我县向秸秆要效益的做法,既是对宝贵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新质生产力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持续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文章,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