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过身去,遮住脸庞,却挡不住持续闪烁的快门——在穿行大凉山的5633次公益列车上,一位彝族老人的无声抗议,未能阻止游客们的“长枪短炮”。穿行大凉山的5633次列车,是成昆铁路上著名的公益性“慢火车”,设有牲畜车厢、允许免费携带家禽,本应是最具烟火气、最具人情味的民生空间。然而,近日在这趟列车上,一名彝族老人遭遇了二三十名游客的“围堵”拍摄。即使老人背过身去遮住脸表示“不要拍”,拍摄却未停止。这一幕被乘客拍下上传网络,引发了公众对“镜头霸凌”的广泛讨论。
更令人不安的是,管理缺位让这样的行为有恃无恐。有目击者提到,列车员经过围拍人群时只是调侃“长枪短炮”,并未进行劝阻。管理规则的缺失,与5633次列车近年来因文化氛围浓厚而成为“网红线路”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量摄影团涌入车厢,如果在摄影团队吸引流量、制造噱头的同时,相关制度未能及时更新,对他人权利的保护也未同步加强,那么受到伤害的,终将是那些缺乏强势话语权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在别人的镜头里,当突然怼上来的镜头让人防不胜防,我们被出镜的概率在大大提升。拍摄不是天然的权利,被拍者的拒绝就是底线。在公益列车这样的封闭公共空间里,一位年迈、语言不通的老人面对几十个镜头,可能难以发出明确且有效的拒绝信号,而这种力量差的存在,本身就让拍摄行为失去正当性。
公益列车可以成为文旅名片,但绝不能成为某些人猎奇拍照的舞台。乘客登上列车,是为了赶路而不是为了被拍;大凉山居民的平淡生活,更不是流量的素材。面对此类现象,我们需要从加强列车管理制度,到完善公共场所拍摄规范,再到提醒游客文明旅行。只有让边界清晰、规则可执行,才能让每个人都在公共场所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与体面。真正的摄影作品应该能够捕捉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而仅仅将镜头对准弱势群体,不仅无法呈现出真实而全面的社会图景,也限制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度。
列车员的调侃式路过、12306“无规定可依”的回应,暴露出管理与引导的双重缺位。具有扶贫性质的5633次列车,其核心功能是服务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而不是旅游景点。当乘客背过身去的那一刻,我们真正应该放下的,不是相机,而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观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