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2009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的湘妹子孙澳一清行李,包括一把古琴,扎扎实实有5个大包。孙澳的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学生,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从爷爷一个布包上大学到我两个蛇皮袋装行李上大学,再到现在女儿5个大包上学,三代人行李重量至少递增了20倍。”孙澳的父亲说。
据孙爸爸介绍,他父亲当初考入的是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当时家里很穷,仅带了两套换洗衣服去学校。那时候家庭条件都差,大家比的是成绩,虽然条件差,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穷而抬不起头来的想法。
1986年,受父亲的影响,孙爸爸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对这个一直贫寒的家庭来说,师范院校在当时有还算不菲的生活补贴,也是很多学子选择师范院校的理由。“当时要自己带被子,我就一头挑着被子一头挑着碗盆什么的杂物,两蛇皮袋子,到学校报名。那时候基本没什么父母送,送要路费啊,这是不小的开支呢。”孙澳父亲说。
孙爸爸决定将家里上两代人“单独上学”的光荣传统发扬下去,但是看到一收拾出来就是5件行李的女儿,他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脑、照相机、MP4等一大堆的电子产品,一大包湘味熟食,夏季的裙子冬天的棉袄,穿惯了的拖鞋抱惯了的布娃娃……每件都是必须的。“行李太多了,一个人哪搞得好!”
“瞧瞧美国的大学入学日,不也是汽车扎堆校园,行李几大件几大件的。”孙爸爸说,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有丰富的物质提供给孩子使用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孙爸爸强调说,条件好并不是“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他也看了“武汉‘最牛’大学新生7亲人护送10箱行李随行”的新闻,家长对物质的占有和利用应该有健康观念,让优越的物质条件成为孩子成才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