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一九四九到二00九,新中国走过六十年。中华文明的长河浩浩汤汤,六十载,或只在屈指之间。但即使放在五千年的历史坐标上,这刚刚刻下的一甲子,也足够波澜壮阔,足以动人心魄。
这六十年,中国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速发展之路。这六十年,中国人饿过肚子、乱过脑子,但终于认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从“一穷二白”发展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个国家当得起国民的自豪、世界的尊重。
毫无疑问,六十年后的现在,中国依旧面临难题丛丛。而甲子轮回的中华古老智慧,也让二00九注定成为十三亿人心理上继往开来的一年。
当此节点,中国在问自己,世界在看中国。
从北京时间五月三十一日起,中新社将推出《六十年·中国风》、《新中国六十年》系列报道栏目,以世界的眼光、历史的标尺、新闻的切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生等各个方位,重读擦肩而过的岁月,展望扑面而至的未来。从中新社的角度,系统报道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现在,率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中国外交”专题报道。因为,这六十年,正是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的六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是最可触摸、最真实、最鲜活的中国脉搏。敬请垂注。
“外交生涯五十年,我的最深感受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发言权在不断增大,中国外交目前已进入黄金时间”,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近日在华盛顿访问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外交六十年的三大变化、三大发展。
吴建民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前领导人担任过翻译,担任过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其传奇经历可说是中国外交六十年的权威见证。
三大变化折射政策大调整
分析中国外交六十年的变化,吴建民认为可用三个变化来概括外交政策的大调整:
——外交目标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生存而斗争;改革开放之后,目标由求生存转向求发展,需要同世界合作,同所有国家搞好关系。
——外交的主导思想从立异转向了求同。“共和国成立初期出去的外交官,非常强调‘立场坚定’,就是我跟西方世界不一样。现在我们转向了求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求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求同,这是很大的变化。”
——外交的主导面从斗争转向合作。“在我外交生涯早期,经常讲跟美国人吵架,跟苏联人吵架,把苏修打痛了就开心”,吴建民说:“但今天外交的主导面是合作,虽也有斗争,但强调‘斗而不破’,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不是为了破裂。”
三大发展见证大国崛起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概而言之,吴建民认为也有三大变化:
其一,由外交小舞台走向大舞台。今天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及全世界,中国公民的外交舞台也大了。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九年中国累计出国人数才二十八万,去年一年中国累计出国人数已达四千多万。
其二,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在很长时间,外交在中国就是领导人、外交官的事,但今天,已出现了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教育外交、科技外交、军事外交、公众外交……中国外交已经进入黄金时期。”
其三,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中国一九七八年刚开放时,跟世界的贸易才二百零六亿美元,去年这一数字达二点六万亿美元,中国同各国合作的规模、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形成一种“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局面。
“韬光养晦”仍要管一百年
“在这次金融危机尘埃落定时,二十一世纪新世界格局的雏形会出现在人们眼前。”吴建民说:“无疑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将会增大,但我们作用的发挥,是同世界积极合作而不是要反对世界。”
“有人经常问我,你们外交太软了,现在我们有这个实力了,该发脾气要发脾气,该拍桌子要拍桌子。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人家会想,你人均三千美元就这么凶了,将来人均两万美元会怎么样啊?”
吴建民说:“不少西方人喜欢用前苏联和大国崛起来套中国,认为苏联强大了就扩张侵略,大国崛起了总是要欺负人家。中国非常明确,不能走这一条绝路。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吴建民认为,韬光养晦不意味着中国不再开放,不同世界合作,这个国策不会变。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多,世界期待中国这样做,中国利益和世界利益的融合也需要中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