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8) > 讲述岱山改革开放40周年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岱山,从票证时代到网络信息时代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8年12月7日 09:48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在当今这个时代,食不只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是讲究绿色健康、美味营养。所以,在那些体重超标要减肥、营养过剩产生亚健康的年轻人看来,当年以果腹为主、买东西都需要票证的计划经济年代简直不可思议。当下,有钱便可以买到市面上所有的东西。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的感觉是从无到有,从一瓶油、几斤粮食、一刀猪肉到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等等,充实家庭不至于饥饿寒酸,而拥有这些东西的前提是要有票证,在那个时代,没有钱不行,没有票证更是寸步难行。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一位长辈家里,我见过一张由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发放的一张米票,红色版面,上面印着字样:“米票,壹什市斤。”据说这是解放初期最早出现的票证,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和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分别发放的细粮(大米)票和马料票、柴票等,只限军队和地方供给制机关干部使用,凭票可以向粮库领取大米或马料、柴草。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百姓购买粮食要凭“粮票”,自此,中国开始进入“票证经济时代”。岱山县自1955年11月开始实行票证。

  岱山是个海岛县,百姓多以渔业生产为生。以前,下海渔民按生产单位核定供应数,发给流动购粮证,渔民凭此证可在全省沿海各地购粮。按城镇以人定量标准每月成品粮42斤供应。对经常要下海以捕捞为业的渔民,政府给予了关怀。比如秋汛捕蟹季节,渔民可以就近向上海补给粮食。等到蟹汛结束,上海市粮食部门收回的浙江粮票,由岱山粮食部门付给等额的全国通用粮票进行结算。这项措施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90年代初。

  那时,许多东西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供应,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凭票证每月限量购买粮、油、鱼、肉、糖、煤等。对城镇居民定量人口发放水作票,凭票购买水作品。农村只在元旦、春节和农村双夏季节发票供应水作品。那是个供不应求的时代,粮食、猪肉、食油及很多东西都要排队购买。当然,即便有票有些大件东西还是买不起的,比如自行车、缝纫机等,要么送人,要么作废,如果卖掉,则会以投机倒把罪名被抓。

  每个月,城镇居民从居委会领来票证,买米需要购粮证,买布要用布票,甚至连肥皂、火柴都凭票限量供给。我见过那种布票,票面样式直版,三面红旗上印着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等语录,下面印着“叁市尺、捌市尺”等字样。布票定量每人每年15.5市尺(渔盐民增加补助1市尺)。也基于此,更因为经济条件不富裕,很多人家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缝缝补补更是常见。

  岱山城乡人民食油实行城镇凭票定量,农村凭证限量供应,每人每月城乡居民4两,农村渔、船、盐、农民2两,国庆、春节城乡居民每人补助2两(十两制)。因为油定量且少,据说有人用海豚(我们这里叫拜江猪)熬制的油烧菜,用它熬制的油治疗烫伤有奇效,如果长了冻疮、疖子、烂疮,用拜江猪油擦一擦就能治愈不再复发。虽然是好油,但是很少有人用来吃,那种腥臭的味道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用这油来炒菜除非是万不得已。当然,如果逢上家里有一块猪油,用它熬猪油后,剩余的猪油渣用来炒饭或做菜,那就是美味佳肴,享受如过节一般的待遇了。奶粉、罐头时有时无。干果、蜜饯很少见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偶有购买,那是走亲戚或拜年所用,很少给家里孩子吃。

  回忆自己最早使用票证的经历,已是上世纪70年代末,记得那时到红卫饭店买早餐,除了钱,还得拿上粮票,通常一只大饼2分钱、半两粮票,一根油条3分钱、半两粮票。买米需要购粮证,到粮管所买米,基本是买早稻米,1角多一点一斤,晚稻米好吃,但很少有人买,因为贵。童年时经常去附近的粮管所玩,喜欢看着人家拿个米袋,兜在一个很大的铝皮粮口,闸口一拉开,大米就像过山车似的淌下来,流进米袋,米袋胀鼓起来。等到购足分量,粮管所的工作人员便把闸口咔嚓一声落下,封住出口,很好玩。购粮证是一个夹着很多票证的方形本子,粮管所工作人员在本子上填上几月几日购粮几斤。从居委会领来的购粮证中,夹着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球票、糖票、煤油票等等,每户人家只有一份。可以说,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也是由国家粮食部门发放给非农户口人员用来购买紧缺物品的一种凭证。所以在那个年代,城镇户口便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他们比农业户口以及其他户的人家多了这些票证,至少可以保证日常生活。

  那个年代,光有钱没有票证便买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虽然逢年过节时农户和其他户也会享受到一些票证,但毕竟不是同等待遇,通过票证显出不同的等级来。如果一个城镇户口的小伙子找了一个农村户口的姑娘,家里便要棒打鸳鸯,就像如今的富二代找了一个穷姑娘一样,门户不相当。户口像一杆无形的标尺,划出“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没有城镇户口的人便自嘲自己是“黑人”。有了城镇户口,除了享受票证,还可以招工。而农村人因没有城镇户口便无法在城镇立足,读书、生活、工作,这人生中重要的三件大事因为户口问题而成为命运的羁绊。

  如果因为工作原因被单位派去外地出差,这时候就要换全国粮票,通常是单位出具介绍信到粮食局,用地方粮票换全国粮票,如个人私事去省外,那便要找熟人托关系。去外地如果不带全国粮票,简直就是寸步难行。全国粮票的样子是一张长方形的票证,因票价不同而呈现不同版面和颜色。比如一斤全国粮票,是粉底紫红色字样,上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字样,中间字样是“壹市斤”,下面是“1966年”,左右边分别是拖拉机和水电站图案。在那时的我们看来,全国粮票似乎带着一种身份的痕迹,见过世面,全国通用,不像其他粮票,要么只能在省内通用,要么只能在当地使用。粮票曾被人称为吃饭的必需品,因为买米买面买油都需要粮票。要是谁有了全国粮票或浙江省粮票,那简直如获至宝。民间私下多以粮票换物,比如5斤粮票换购1斤花生。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粮票不像开始那样紧俏,我姐姐曾用15斤全国粮票换了一把儿童座椅。

  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大概都有这个印象,岱山由于地处海岛,工业不发达,地产品极少,历来依靠外地输入。70年代钟和表紧俏,实行计划调拨供应,上海产“三五”牌木座钟和“西湖”牌缝纫机成为新人结婚热门购买的产品,曾一度实行凭票及侨汇劵供应。我记得家里用的是外曾祖父传下来的一个座钟,一到钟点,便会发出当当的声响,夜半响起的敲钟声让人心惊肉跳,而且秒针一直是24小时咔咔咔响着不间断。父亲到处找熟人托门路,终于搞来一张计划票,花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买来一座“三五”牌木座钟,这大概是我家在那个年代最奢侈的一次举动。当然,后来还凭票买过西湖牌缝纫机,母亲在这架缝纫机上给我们做新衣服,也缝补过很多旧衣旧床单等,直到现在,还放在家里,但基本是作为摆设了。至于自行车,每户人家都买过不只一辆,我记得当年参加工作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托人从沈家门买来的,天蓝色,比起父亲的永久自行车,显得小巧轻便。骑车回来,每天像宝贝似地用回丝或破布擦拭,崭亮如新,骑起来车轮钢丝发出锃锃锃的响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市场全面放开,商品供应丰富,对证票及管理办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80年2月1日起至1988年末,对紧俏烟的供应办法从60年代初的定量供应、高价供应到城镇居民采取凭票定量供应,农村由供销社灵活掌握。同时,取缔投机倒把,严禁黑市买卖,以维护消费者利益。1981年1月,岱山涤棉混纺布实行临时免收布票供应,这种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民间称的确良,当时,这种不易起皱的面料制裁成衣,几乎成为百姓人手一件的时髦追求。我记得我父母家里现在还有好几件,因为质地挺刮不易破损,他们舍不得扔掉放在衣橱,每年只有晾霉时才会拿出来。到了1983年5月,各种针棉织品临时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年底,棉布、絮棉临时免收布票和絮棉票供应,同一时期,布票停止使用,岱山才结束了棉布凭票供应的历史。

  也是在那个时期,我家托人从宁波买了一台14英寸凯歌牌黑白电视机,400多元,背后有一根长长的天线,如果屏幕模糊就要用手拨天线去调节。那时候正放映《上海滩》,每天晚上,家里挤满了来看电视的邻居,端了椅子排排坐,聚精会神地看。过了几年我姐姐结婚,买了一台21英寸的索尼彩电,1600多元,那时买电视机已经不用票证,但还是很紧张,托了关系买来,当时全县只有7台,屏幕里的人物、建筑、风景都是彩色的,我们看着电视放映出来的清晰画面,感觉神奇的不得了。

  至1988年底止,岱山城乡人民尚在继续通用的主要粮票供应票证有:全国通用粮票,浙江省粮票、浙江省定额粮票、浙江省农村粮票、浙江省侨汇粮票、浙江省粮食专用劵、农村食油票、流动人口食油票、侨汇油票。凭证有:居民购粮证、农村购粮证、流动人口购粮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购买证)及食油供应证。

  可以说,那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成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人生中一段难忘历史,一份特殊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在岱山,物资供应也渐渐丰富。1989年前,城乡居民把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视作家庭高档用品,新人结婚以此作为必备生活用品,当然除了钱还是要凭票,可以说一票难求,到处托熟人,找关系,那个时候在百货公司、五金公司工作的人都是很吃香的,而很多家庭也以此四大件必备作为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当时,文化生活还是很欠缺,主要以走象棋、看电影、听收音机为主。母亲那时买了一台上海产的红灯牌收音机,她喜欢听越剧,烧饭时放在灶头听,吃饭时放在桌上听,睡觉时放在床头听。在电影院买票更是人群蜂拥,有时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紧张状况,比如当年印度电影《流浪者》在岱山放映,我们镇上有个人排了好几次队买不到票,于是想了个办法,从农田里往身上抹了把黑泥挤进买票的人群,到现在其后代还在笑谈这件事。记得那时和家人或朋友去看电影,都要收拾整齐了像是去出席宴会似的,脸上挂着满足自豪的笑容。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票证已然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渐渐消失,在岱山,居民的主要商品购买量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发生变化,彩电、冰箱、洗衣机、录放像机、音响、空调、热水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那种往昔凭票供应、排队购物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的岱山,走出了一条跟随时代节拍、具有海岛城市特色的发展之路。百姓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中变迁让我们看到岱山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衣、食、住、行是民众生活的最基本常态。衣,岛城百姓从颜色单一、款式保守到式样时尚现代,更加注重服饰的品质、品牌与品位,追求舒适、健康与环保,从实体店消费到网购或到大城市去购买成为一种消费方式。食,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讲究营养、健康、特色、品味,除了聚亲友上饭店消费,也采用美团外卖、网购生鲜果蔬等方式,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美味,还有人用网络代购国外奶粉、化妆品、保健食品等;新时代的购物模式,无缝对接着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住,不再是遮风避雨栖身之所,而是宽敞明亮舒适,装修艺术和生活化,崇尚绿色环保,追求风格品质。行,在交通工具方面,公共自行车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受到广泛欢迎;从自行车、电动车到私家车,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消费热情高涨,拥有量上升,成为上班和出岛游的代步工具;每年到国内外去旅游成了人们喜欢的休闲方式。现在,出门购物可以不带钱包,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方式逐渐普及,在岱山,使用年龄结构大多以中青年为主,部分紧跟时代潮流的老年人也融入互联网中。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岱山跟随着国家步伐快速发展,人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和快乐,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居民普遍追求舒适、高雅的生活方式,讲究生活品质,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岱山的百姓进入了美好新时代。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赵悠燕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春节菜篮子平价供应 “年货节”热...
我县一企业上榜2024年度浙江省农...
我县2个案例入选全省数字经济发展...
我县新增一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衢山镇文体中心基础工程顺利推进
岱山海事:加强执法巡查 护航水路...
2025年春运拉开序幕
第二届全县青少年数独比赛举办
第二届“强警杯”篮球赛圆满落幕
不出小区赶年集 邻里相聚添温情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关于我们 |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