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飘香
蓬莱茶园
2010年深秋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码字,县作协李国平打来电话,要我参加县里正在筹备成立的茶文化研究会。过了些时日,县供销社主任黄慈松叫我过去,就茶文化研究会章程、报告的起草作了交待。第二年6月,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岱山分会(下面简称“岱山茶研会”)成立。此后,年前年后总有一两次聚会,话话茶事,谈谈茶艺,聊聊茶禅。那一刻,气氛是平和的,话题是日常的,茶水或深或浅,茶味或短或长。回望四周浮躁的空气、冷暖的人情,低眉于眼前的茶香,氤氲于那一味茶禅,自己的日常也似乎浓了些茶味,连所写的文字也多了点禅意:
丹红细壶清气香,黄花桌前话无量。人生自古苦日短,且听茶声入时长。(《磨心听茶》)
因缘:顺势而行,蓬莱丹顶
在岱山茶研会筹备期间,县政协副主席赵加平组织召开了多次座谈会,研究商讨茶研会成立的诸项事宜。“岱山茶研会”成立那天,市茶研会会长徐显伏特地到会祝贺;会长赵加平说,成立岱山茶研会是为了“挖掘岱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进一步打响岱山茶品牌,加快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茶为国饮’”。“茶为国饮”这句话我就是在那会儿听到的。
岱山大规模种植茶叶还是近三四百年的事儿。成书于民国13年的《定海县志》云:茶“惟洞岙黄杨尖、岱山石马懊二处,乃雨前所采,制法又稍精,人争购之,惜产额不多”。其中的“岱山石马懊(岙)”即为后来“蓬莱仙芝”的产地。但又有人说,岱山种植茶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之时,说“蓬莱仙芝”即是徐福寻访蓬莱后所觅之仙草,有长生不老之功效。对之,我是深以为得诗文性情的。
成立后的“岱山茶研会”把“推动茶产业、提升茶品牌、普及茶知识、服务茶企业、促进茶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茶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与提升、促进茶农的增产与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其中,岱山茶研会牵头做的两件事对提升蓬莱仙芝品牌效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一件是开发“蓬莱红”,蓬莱仙芝绿茶有了同胞姐妹“蓬莱红”红茶。还有一件是进行蓬莱仙芝生态有机性的课题研究,使蓬莱仙芝的生态有机性不再是一种感性、一种感觉,而是出自于实实在在的科学数据。
红茶制作
开发红茶一直是岱山茶人的一个梦想,赵加平对之十分关注,多次与县供销社商量,组织力量,加强投入,开展试制工作。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研制,2014年4月,由县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的“蓬莱仙芝”系列新品“蓬莱红”研发成功。“蓬莱红”采用“鸠坑”“迎霜”“中茶108”等品种,外形乌黑油润,条索累结微曲,汤色鲜红明亮,香气高香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叶底暗中透红,既有红茶浓、强、鲜、爽之品质,又有“蓬莱仙芝”品质之特色,博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和赞誉。
绿茶制作
茶是绿色食品,绿色中的绿色。如何让蓬莱仙芝的生态有机性脱颖而出,一直萦绕在岱山茶人的心头。作为岱山茶研会的掌门人,赵加平对之十分关注,要求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相关科研部门的联系。2016年,县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蓬莱仙芝”绿茶品质分析与产地溯源研究。经过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汇总和统计学分析等环节,到2017年1月最后完成了项目报告、学术论文和成果发布。报告显示:通过对46个茶叶样品(其中蓬莱仙芝绿茶11个,省内陆绿茶35个),茶叶中21种矿质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证明,蓬莱仙芝绿茶中锌(Zn)、硒(Se)、钼(Mo)和锰(Mn)的含量较高,能显著提高人体机能免疫能力,具有抗癌、抗氧化、降血压等功效,而有毒重金属元素,包括Cr、Pb、As等则含量较低,科学地证明了海岛茶与内陆茶在内质上的区别,显示出蓬莱仙芝卓越的生态性。目前,茶产业已成为岱山农业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色产业,“蓬莱仙芝”已成为岱山海岛特色产品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金色名片。
鸟瞰茶园
实践:致力品牌,精益求精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访了岱山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夏信祥,了解茶叶生产情况。他说,那年全县17家茶场实际销售额为380万元,种植面积达到1700亩,收成还是不错的。要说问题,主要是采摘时各个茶厂普遍面临采茶工紧缺问题,虽是季节性的,时间短,但成本确实比往年提高了20%,其中包括采摘工钱上涨等。
岱山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7年3月,是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全县11户茶农共同发起组织的,这在当时是舟山第一家。合作社通过示范带动、推广科技成果、改进工艺技术、注册商标、制定标准、引进良种、产品认证等工作,为岱山茶产业的发展撑起了一根主心骨。到2017年,年产蓬莱仙芝绿茶3万斤,红茶500斤;建有一个200亩蓬莱仙芝茶叶实验示范基地,一座面积4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150吨的标准化茶厂,为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茶文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在蓬莱仙芝品牌的打造上倾尽全力。2001年4月,合作社申报注册“蓬莱仙芝”茶叶商标,在品牌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3年5月,合作社承包了60亩茶园,开始蓬莱仙芝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并制定了《蓬莱仙芝茶叶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同年,“蓬莱仙芝”在省农博会上首获优质奖。自此以后,蓬莱仙芝在省市名茶评比中都获得不俗成绩,譬如“舟山市名牌产品”“省第三届茶博会金奖”“中绿杯银奖”“舟山市首届名优茶一等奖”等等,成为浙江十大名茗之一。2007年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标志证书。
合作社对茶叶质量抓得十分紧,并且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设备科技含量,提高茶叶品质要求。2012年,合作社与省茶叶集团公司结对,省茶叶集团公司成为合作社的单位社员,引入对接项目《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总投入423万元,项目扶持资金200万元,包括新建生态茶园100亩、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400平方米等,成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转型升级与茶品牌建设。
2013年,合作社与16个茶场制定并签署了《蓬莱仙芝茶叶经营自律公约》,提出了“不以次充好,不以外地茶叶充当;不打有毒农药,施肥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标准进行;按照绿色企业的标准进行加工生产”等行规。最近这几年,蓬莱仙芝在产业化上也有新举措,过去没做或者很少做夏茶和秋茶,现在利用后期茶叶做“珠茶”,还开发了“观音香茶”,以原料形式加以销售,增加茶农的收入。从1997年成立至2014年,岱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年产量(“蓬莱仙芝”绿茶)从最初的2600斤增加到现在17400斤,产值从原来的59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80万元,茶园的面积从原来的850亩增加到1700亩,分别比最初成立时增加569%、544%和100%。茶农的收入也从过去的人均不足1万元/年增加到5万元/年,合作社也从刚成立时的经济收不抵支到现在年年有盈余。“蓬莱仙芝”凭借品牌、优质和生态提升了身价,市场最高售价每公斤达到3000元,比建社初期的每公斤500元增长5倍,赢得了一批稳定的消费群体,销路年年看好,品牌走向全国。
浸润:淡泊明心,苦荼即生
我日常喜好喝茶,且是“牛饮”。苏东坡说“不可居无竹”,我是“不可饮无茶”,且钟情于“蓬莱仙芝”。这主要的还是蓬莱仙芝本身的品味。喜欢上喝茶十多年了,远的近的、有名的无名的茶也喝了不少,但还是喜欢蓬莱仙芝那种香醇的口感。自然,也有家乡茶的亲近感。早些年自己就住在磨心山南麓,常去登山晨练,对茶园垅垅碧绿、棵棵葱郁的景象有着深刻印象,尤其是清明、谷雨时节,茶园里那一种烟雨迷蒙、万物虚空的景象,确实给人一种色空两绝、有无俱在的内心感应。
2015年6月,舟山市茶研会召开了一个茶产业、茶品牌建设研讨会,我撰写了《从“婆婆茶”到“蓬莱仙芝”》一文,并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今后茶产业要坚持绿色生态之理念,走精品、普及之路,优化经营模式,实现提质增效,为岱山茶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机制等设想。
2017年,舟山市茶研会决定编写“舟山茶史”,要求各县区茶研会提供相关资料。岱山茶研会则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深感压力沉重。工作之余,我四处搜集岱山地方茶史资料,联系县供销社,出入县图书馆,走访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翻阅原有资料和文章,对岱山茶叶发展史又作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形成了近三万字的舟山茶叶史岱山卷的基础性文字材料。
现在回过头来看岱山茶产业的发展,实在也可说“两眼一抹泪,一段伤心事”了。早先,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岱山的茶产业都偏于小、少的境地;无论是种茶的还是喝茶的,都处于粗放式状态。种植区域也限于磨心山周边的刘家岙、石马岙的朝阳山岙等狭窄地区,只有300亩。1950年后,受重主粮、求温饱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岱山的茶叶业几近萎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岱山才按照“山顶带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思路,把种植茶叶与海岛绿化造林结合起来。到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茶场的经营模式从集体经营被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模式所替代。时又逢乡镇工业兴起,不少茶农弃茶办厂、务工,茶园荒废不止。到九十年代中期,国际茶叶市场又发生萎缩,价格低迷,出口受阻,价廉伤农,岱山茶产业再次发生重大调整,岱山仅存茶场13个,茶园面积不足千亩,茶叶生产再次跌入低谷。
真正走上品牌经济之路还是在“岱山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从基地建设、种苗引进,到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质量认证、品牌创建、产品包装、联结产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二三十年的苦苦追求与执着、改革与创造,才换来了蓬莱仙芝的新生与芳香。
2018年4月,由岱山茶研会发起,县作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共同组织参与的“春茶飘香”主题观摩活动在岱山四明山茶场、磨心山茶场举行,望茶园生态,亲身体验春茶采摘过程;观制茶工艺,深为蓬莱仙芝色泽、芳香所折服;品茶鉴新,交流分享品牌打造、茶场建设之心得。想象于那一份情景,浸润于那一种氤氲之气,我由衷感慨,写下这样几句话:
清明时节烟霞在,茶色脉青香自来。
石马山幽白鹭迴,磨心岭远冷泉开。
叶披眉黛煮新乳,琴操瑶台生旧苔。尘世熙熙何物薄,唯怜仙眷满高嵬。(《四月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