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历:王亚峰,1957年2月出生,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原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曾获评过市级劳模、舟山市首届拔尖人才、舟山市十佳卫生管理者、舟山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多次获县级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起被选为舟山市人大代表。
改革之前,困境中的海岛医疗
王亚峰:海岛的医疗事业,受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游方郎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盛行赤脚医生,渐渐发展成个人诊所,但碰到稍微复杂的病情,还是要坐船坐车前往大城市,求医路漫漫。
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筹建于1952年8月,称为岱山区卫生所,地址在东沙镇,当时只有9名医护人员。1957年,改名为岱山县卫生院,设综合性病区床位30张,有了27名医护人员。1974年时,院址从东沙镇搬迁到高亭镇大岙半山腰。半山腰环境恶劣,我清楚地记得,有个产妇即将临盆,医护人员合力用牛车拉上去,路途颠簸,产妇在半路上就生产了。老百姓对半山腰上的医院颇有怨言,看病实在不便。
当时,医疗设备除了几台X光机、显微镜、手术床、无影灯外,几乎没有大型医疗设备。那时候,住院部总有医护人员义务劳动的身影。他们挑扁担,装砖瓦,为努力改善海岛医疗卫生环境,奉献每一份光热。到1976年,才改称为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拥有了92名医护人员。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县浮肿病、青紫病流行,前辈李鼎调踏遍岱山大小岛屿,不分昼夜进行防治,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我县流脑、乙脑大流行,李鼎调又克服医疗条件差的困难,会同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使流脑、乙脑病死率迅速下降。像李鼎调这样老一辈的医生,对诊疗技术精益求精,对疑难重危病人悉心精治,使无数病人转危为安,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医疗声誉。
改革东风,吹响医疗人才涌进
王亚峰:1983年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医学毕业生,我果断回岱山当医生。
我坚定行医初衷,源于儿时目睹海岛落后的行医条件。我父母均从医。母亲是一位口碑好、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的公社医院全科医生。1973年,在一次工作中,意外脑外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受当时海岛地区医疗条件限制,竟不治身亡,年仅39岁。17岁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改善海岛医疗条件,让类似的普通脑外伤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救助。
改革开放以来,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及待遇条件,与周边地区差距依旧存在。旧时大学同窗早已成为大学校长、卫生厅厅长、大医院院长或出国工作,留在县级医院,尤其是海岛工作的已是凤毛麟角。当时,像俞国定、洪传坤、施琦龙等一批青年医生坚守海岛医学梦,立志成为像周永年、李鼎调、潘光耀这样的医生,他们继承先辈理想,启发后辈立志。
提及周永年前辈,他可是我的榜样。周永年是上海人,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岱山,是我县第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生,第一个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医学学者。他热爱医疗外科事业,是岱山外科领域的奠基人。55年来,他兢兢业业,扎根岱山,为海岛人民做了大小手术5000余例。他曾开展了第一例气管切开,胃、胆囊、开胸手术,开展了舟山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发起并主持了海岛胃癌普查和病因学研究,这可都是了不得的事。坚守海岛半个多世纪,他见证了县第一人民医院成长的每一步,被誉为“海岛华佗”,是我院外科创始人之一。他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岱医人”,不忘初心,奉献海岛医学事业。
硬件更新,就医环境焕发生机
王亚峰:1985年5月,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搬迁到了现址。从大岙半山腰到高亭康健路88号,医护人员的数量增长了一倍,医院的占地面积更是扩大不少,就医环境在逐渐改善。1988年9月,被评为省文明医院。2002年,建成新门急诊大楼,2010年,建成新住院大楼,2014年,建成新医技大楼。目前,县第一人民医院是浙江省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医疗服务半径人口约16万人。
从改革开放前,医院占地面积4千多平方米,到现在占地37亩,医疗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核定床位300张,现实际开放近320张,设有7个病区。医院现有职工412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57人,中级职称136人。拥有比较先进和齐全的医疗设备:16排螺旋CT、CR、DR、床边X机、骨科C臂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各种内窥镜及腔镜、超声胃镜、呼吸机、血液透析机、多功能麻醉机、西门子全数字化断层乳腺机、层流洁净手术室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并即将引进进口核磁共振机。县里也在考虑,适时启动我们医院的新址,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无论是就医硬件条件,还是医护人员业务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师带徒,医师技能水平节节高
王亚峰:多年来,浙江医院、省人民医院、浙医二院、省妇产科医院、解放军117医院专家先后来海岛,培养提高了一批医疗技术骨干和重点专科建设,上海中山医院、上海仁济医院、舟山医院的专家定期坐诊,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我县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进一步做好“传、帮、带”工作,导师带徒弟是各医院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的重要一项,要发挥青年技术骨干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科骨干和科学带头人,用真本事为医院留住人才。导师倾囊相授,学生专心学习,注重医德医风素养,促使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输送人才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并联系上海、杭州等大医院医生来海岛指导,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外,我们借助“互联网+”力量,建立四级远程会诊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
这些骨干人才将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注入新力量。目前,我县组建一个县域综合医共体,以县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组建一个县域中医中药专科医共体,以县中医院为牵头医院,以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为主线,医联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推进县级中医医疗资源向乡镇下沉,实现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
新业态,医卫事业迈入新阶段
王亚峰:2010年,全县开启全民医保,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2012年,全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让百姓享受阳光医改。
随着医改深入,我县开始实施全县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共同体,以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由县级医院托管基层医疗机构,打破人、财、物屏障,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积极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今年4月份,我县医共体衢山院区正式挂牌,来自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外科、放射科等10名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常驻衢山开设专家门诊,为衢山百姓提供与岱山本岛同样优质的医疗资源。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岛。医共体的推行有效解决了衢山镇等偏远海岛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不少百姓点赞医共体带来了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启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是我县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的一项任务,标志着岱山医共体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医共体建设中,我县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分级诊疗服务格局;开展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心电放射诊断、网上预约挂号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互联网”,通过“网络医院”纽带,建成建设优质高效的“线上医联体”。
不久的将来,随着一个个医共体的组建,我县将在县域内织起一张全新的“健康网”。到2018年底,我县逐步建立完善运行有效的县域医共体。到2020年,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县域范围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五位一体”的共同体,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提升5个百分点。